
谢朝林 1941年生,山东济宁人,民盟盟员,现为济南市华夏文化促进会理事,山东美协会员,山东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山东省博物馆协会书画摄影家联谊会副会长。
自幼酷爱艺术,1964年从师于山东著名雕塑家王昭善先生学习雕塑艺术,后又从师著名山水画家弭菊田先生学习国画。1976年以后创作了《迎宾曲》,《科学的春天》,《白马腾飞》,《鹤鹿同春》,《师生》等大型城市雕塑。1989年创作大型系列彩塑《一百零八将》。1990年在济南举办雕塑展览,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都作了专题报道,取得较大影响。
谢朝林的的画,青山明净、碧树映秀、溪流淙淙、瀑声悦耳、清气弥漫,令人如醉如痴,仿佛进入了一处世外桃源。
70多岁的谢朝林,学生时代就师从山东名家张茆才、黑伯龙、弭菊田等,后长期在山东省博物馆工作,专攻国画山水。看他的画,听他言谈,透着一股清灵、文雅之气;与之论画谈艺,如见清新空气中和明媚阳光里的丘壑、鸣泉,令人心旷神怡。
走入谢朝林的画,便会感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超凡脱俗的文人气息,且其中没有丝毫萎靡和阴霾。他画的是人间美景,不是虚无的幻景,更不是图像形式上的符号,而是以现代人的豁达之心来观照的自然。他笔下的山石、鸣泉都在晴空万里中迸发出与天地交汇时的生命灵感,山间的楼台亭阁、茅舍板桥、林木修竹都富有生机。这生机在谢朝林的笔下生发,他借大自然之馈赠,给品画人带来了无限愉悦。其作品《谁家亭子傍溪湾》中,一场秋雨后,山幽树翠、瀑涌溪鸣,一高士跨小桥、穿林径,顺山间小路步入山中的古亭赏景,身心似与天地同化、与自然万物合一。再加上“谁家亭子傍溪湾,高树扶疏出石间。落叶当随溪雨去,只留秋色满人间”的题诗,更营造出一种高雅大美的境界。从技法上来看,他用高远法构置全景,用细笔勾写林木、小桥、古亭,巧借墨的干、湿、浓、淡绘山石、云涛。这些都对成功营造秋雨之后的山林之美,以及高雅大美的意境起到了绝妙作用。
谢朝林的山水是灵动、清新、高雅的。他笔下的生机来源于其对山川自然的热爱与写生,也是他本身闲散恬静心情的一种再现。他认为,中国山水画的本质在于沉稳与率性的和谐,在于用平衡机制来调整,然后才是用水墨渲染出的收放自如、开阖聚散来抒写情怀。正是在这种写意的前提下,他用写意原则来驾驭笔墨,使之更趋于内心主题的表达,营造出了清秀灵动、逸境文心的画面意境。赏其《春云含雨松翠细》,细笔勾描的古松、林木、溪流置于前景,右侧山石用重墨皴写,远峰在淡墨勾皴中耸出云涛之外,并用两点深彩点出峰峦醒目之处;其中既可见到谢朝林对高远法的妙用、对元人笔墨与意境的借鉴、对写生心得的领悟、对笔墨的收放自如乃至巧用色彩的创新,更可见到其对平衡多种机制、服务意境创作的驾驭能力。
谢朝林山水中有着富足的书卷气和文化韵致,其风格也颇具文人画之遗韵。他既讲究笔墨情韵,更注重诗意化的比兴手法。他笔下的峰峦、溪瀑、林木,不仅荡漾着醉人的清气、灵气,更具有深厚的文人气息。赏其《仙露明珠朗润》,其中以书法用笔挥写的山石、林木、溪瀑、云涛,透散出浓烈的文人气息和逸士风度;走入画中,其间文韵之美、逸气之美浸人心胸。而赏其用重墨重色勾皴渲染的《山吐春云云锁树》可以看出,谢朝林借助在张家界得来的山水灵感与传统笔墨相融合,巧妙地从深幽的秀峰中营造出山吐春云的清新气息和文人逸趣,再题上“山吐春云云锁树,阁浮溪水水生烟。通天一抹青好黛,恰是春绿过雨时”的诗句,更令其画作文韵悠然。
纵观谢朝林画作,呈现着表现细腻、境界高雅、气息清新之画风。其着力营造着清新的气息和高雅的人文意境,意在用他那清风习习的桃花源般的画面情绪来化解人们生活中的疲劳、乏味、无奈与孤独。他作品中的清雅文韵,很好地表现了他对当下文化的关注。他画作中那些对文化心灵的准确表达,给人们带来了轻松、欢乐和抒情的氛围。这也正是其画作受人喜爱的主要原因。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