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欧佩克组织突然宣布减产、欧元对美元汇率的持续攀升,造成国际市场上油价近日连创新高。这使得石油进口的依赖度正日益提高的中国必须面对现实——高价进口石油;同时,油价波动也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有关专家指出,国内石油需求量的急剧上升与国际供应方的价格垄断,成为当前我国石油进口的“硬伤”。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应该加快争夺石油定价权的步伐。
据最新消息,一年前由广东7家油商联合发起的“广州黄埔燃料油市场基准价”体系在今年3月1日被全球两大著名信息商——道琼斯和普氏争相采纳并正式推出。这表明在与国际石油巨头争夺石油定价权的过程中,国内油商赢得了阶段性胜利。
定价权受制于人
中国燃料油每年进口量高达1800万吨,是亚洲燃料油市场的重要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消费量已占全球的2%,但在国际定价机制里连0.1%的权重都没有,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国际石油基准价,在国际贸易中损失巨大。
由于装船运输等原因造成时间的延迟,国际燃料油贸易一般都是在签订贸易合同若干天后才开始交货。为了便于交易,通常选择交货时交易双方都认可的某个市场价格为基础,加减运输费用等一定的数量作为成交价格,这个双方认可的基础价格就是基准价。
目前,国内进口的燃料油绝大部分来自新加坡,因此中国燃料油贸易主要采用普氏新加坡市场的基准价格。同时,新加坡作为亚洲的石油交易中心,其基准价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但新加坡市场与国内市场不同,其基准价不能反映国内市场状况,两地价格经常出现背离,不完全符合中国市场需求。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国内尚无基准价,使得我国在燃料油贸易方面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位置,即国内燃料油市场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价格,更难于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价格变动导致的市场风险。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新加坡燃料油市场的基准价是由标准普尔提供的(简称普氏价格),这一价格的基础是每天下午5时到5时30分之间新加坡燃料油公开交易平台上的交易记录,而新加坡兴隆公司、BP公司等几家大的国际油商,则通过操控这一时段的交易记录来拉高市场价格,使中国买家蒙受巨大的损失。如两家公司相互进行高价对冲,往往以区区2万吨的成交量就可以将这一价格大幅抬高。另外,这些油商还掌握着中国进口燃料油的规律,往往在用电高峰期到来前后、配额许可证发放前后等时段,联手把价格抬高。
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燃料油进口国,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不仅没能以此在国际上形成强大的讨价还价能力,反而受制于人,出现了在石油进口上“大量高价”的奇怪现象。据称,2013年1月份,我国进口原油836万吨,同比增长77.9%,平均价格上涨51%多增加开支11.1亿美元。
主动争夺定价权
早在一年前的3月22日(美伊开战后的第3天),由国内7家主要燃料油贸易商家发起的“中国燃料油市场基准价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一个名为“黄埔燃料油货单交易市场”的信息平台被搭建起来,而这个信息平台采集的数据将被提供给道琼斯,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国内的燃料油市场基准价。
据称,黄埔燃料油货单交易市场是目前国内惟一的公开交易平台,通过燃料油交易双方在这一平台上进行的每一笔真实交易,形成真实的交易价格和数量等数据,并以此数据为基础,由道琼斯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制定出国内燃料油市场基准价格并向外公开发布,供燃料油交易双方参考。
黄埔燃料油货单交易市场的执行商——广州广埔石化产品交易公司总经理涂斌兴表示,我国每年进口燃料油1800万吨,而广东进口量约1300万吨,占全国进口量的70%。广东油商推出这个关系自身利益的基准价,其目的就是以此影响国际市场的价格,参与国际燃料油价的制定,降低因油价剧烈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专家指出,中国燃料油基准价的产生,有利于浮动价方式交易的应用,可以为买卖双方带来巨大的便利,并降低交易风险。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具有“大国效应”,即中国进出口量影响着油价的波动。目前中国已经具有制订基准价、掌握石油市场定价权的条件和时机。通过制订“中国燃料油市场基准价”,可以为国内其他石油产品的开放提供经验,有利于广州形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石油贸易中心,有利于建立公平、高效、有序的交易体系。而广州黄埔燃料油交易平台,能够利用准确、可信、及时的交易数据,从而产生中国燃料油市场基准价。它均衡了生产商、供应商的利益;同时,更符合中国市场,经得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的。
普氏对决道琼斯
正当广东油商确定“中国燃料油基准价”方案、广州黄埔燃料油交易平台有了一定交投量的时侯,一个重磅消息在业内迅速传开:从2004年3月1日开始,道琼斯和普氏将正式推出中国黄埔燃料油价格体系。前者是驰名华尔街的美国财经信息商,后者是全球最大的能源信息提供商,一场争夺中国燃料油价格体系的暗战从而升级为全球两大著名信息商之间的斗争。
虽然双方之争难免,但有一点却是两家公司的共识——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中国,将成为全球石油格局的中心。道琼斯亚太地区总编辑芮睦和说:“此次推出中国黄埔远期燃料油价格,清楚地表明我们对中国市场越来越感兴趣,中国的能源进口市场巨大。”而普氏亚太地区编辑部总监大卫·艾恩斯伯格则指出,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很快,去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25%在中国市场,而中国去年进口原油9100万吨,估计今年进口量将超过1亿吨。中国正在改变亚洲乃至全球的石油格局。
一位广东油商表示,无论是对于道琼斯还是普氏,这是一个扩大客户数量、增强在中国能源领域影响力的好机会。如果在中国赢得广大油商的信任,道琼斯的能源新闻咨询分析就能够卖一个好价钱,这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因此,中国黄埔燃料油报价系统至少是个很好的营销工具。
道琼斯与普氏两个定价体系究竟谁更权威?尽管道琼斯和普氏对黄埔价格志在必得,但国内石油公司均对这两个价格持观望态度。广东振荣能源石化公司贸易部副总经理程林表示,目前市场上广泛接受的还是新加坡的价格,道琼斯价格或普氏价格短期内还难以取代,要接受的话肯定还需要一个过程。
呼唤“石油金融”
事实上,“中国燃料油基准价”方案得到商业银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燃料油市场基准价研讨会”上,深圳发展银行与广东7家燃料油企业举行了授信签约仪式,给予每家企业8000万元人民币的第一阶段综合授信额度。这7家企业同时也是广州黄埔燃料油货单交易市场的发起人,其中包括中国船舶燃料供应总公司、中化广东进出口公司、广东省石油企业集团、广州市华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
深圳发展银行广州分行行长胡跃飞表示,当前,不仅国际油市操作已经变成了金融化的操作,期货交易量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物供给量与需求量,而且在其价格波动的背后,国际金融资本已经大规模地参与到石油市场中来。因此,中国石油经营企业应该参与到国际风险市场和对价格制定权的竞争中,并且在“走出去”的战略中制定相应的金融对策,建立“石油金融”体系。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外银行都在抓紧国际石油贸易中的商机,为石油贸易商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融资和结算服务。为了避免中国企业在国际油价市场中承受不可预料的损失,建议国内监管部门应该放宽企业使用套期保值避险工具的限制。
据深圳发展银行人士透露,目前中国进口燃油交易有70%—80%是在珠三角进行的,而在珠三角石油贸易融资业务中,80%是在深圳发展银行进行的,在近3年深圳发展银行给油商的授信额度就超过了1000亿元。不过,仅依靠国内银行,仍难以为国内油商提供完整的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在石油国际贸易中,国内银行为国内企业所开的信用证往往得不到国外大的油商的认可。因此,还需要以国外的银行进行“保兑”。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