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面对更加严峻的电力供需形势,如何缓解供电紧张局面?全国政协委员、电力专家陆延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陆延昌认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把确保电网的安全和保证向用户的可靠供电放在首要位置。在今年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更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规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重点抓好安全技术方面的规程制度建设。推进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发电公司和电网公司都要深入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完善安全管理手段,这是保证2013年安全供电、正常供电的基础。
在当前电力供需紧张、厂网分开的形势下,如何协调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之间的关系,成为搞好今年电网安全和保证各省稳定供电的关键环节。陆延昌认为,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才能确保电网运行安全。厂网间要建立适应厂网分开新形势下的厂网协调运行新机制,加强厂网间的协调和信息沟通。各级调度机构要加强负荷预测工作,搞好电力平衡,合理制定电网运行方式,进一步优化调度,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保证跨省跨区送电计划的落实。在调度运行中,特别要精心调整、控制好联络线和重要断面潮流,各电网运行中务必留有必要的备用容量,以防止出现非计划的拉闸限电情况。
同时,积极做好跨区域及跨省电力电量交易的组织工作,实践证明,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电网实现稳定运行和保证东部一次能源匮乏地区充足供电的必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电网的输送电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用电需求,促进全国、全网资源的优化利用。
加强需求侧管理
在电力负荷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利用负荷管理装置,实现部分工业用户和可间断供电的部分设备的合理错峰、避峰。利用有效的价格杠杆作用,引导用户调整生产运行方式,移峰填谷,抑制高峰负荷的快速增长,努力做到限电不拉闸。陆延昌认为这项措施的潜力很大,对电网、用户都有利,应进一步加大推行的力度和广度。与此同时,还必须落实计划限电、节约用电、超电网供电能力限电和事故状态下紧急拉闸限电等措施,核实拉闸序位和有效负荷,确保事故状态下的电力合理有序供应。在不得已限电的情况下,要按照工业用电让民用的原则,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照明用电,各级政府应支持并充分发挥需求侧管理的作用,综合采取行政、经济、技术等各种手段,努力将缺电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陆延昌建议对高耗能产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强调效率优先、环保优先、协调发展,避免盲目发展,这可能是某些地区缓解供电紧张的重要方面。
建立电力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陆延昌建议,借鉴国际大电网停电事故的教训,开展有针对性的电网反事故演习活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使各级政府在发生大面积停电的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反应,控制不良事态发展,将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要完善电网事故应急处理的组织体系和具体技术措施,包括对严重故障和多重故障的预防机制,紧急情况下的拉限负荷、局部电网解列的措施;全网停电后的紧急恢复方案等内容。陆延昌介绍说,针对夏季高峰电网的负荷特点和薄弱环节,通过电网反事故演习活动,可以发现一、二次系统存在的隐患,检验各级调度机构之间以及调度机构与发电厂、变电站间的协作配合能力,不断提高运行人员事故处置的实际能力。在演习中查找漏洞、发现不足,增强事故防范处理能力。
加快电源和电网基本建设
解决电力供需平衡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电源和电网的基本建设。陆延昌介绍说,今年要投产3800万千瓦的装机和一大批电网建设项目,包括三峡水电站的水电机组和三广直流输电工程。这些项目的投产将缓解部分地区的供电紧张局面。预计2009年到2012年间,全国新增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500万千瓦、5000万千瓦和6200万千瓦左右。如果上述规模的电源建设项目都能够按期投产,将可改变电力供应紧张局面,预计到201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将基本实现电力供需平衡。陆延昌特别强调,在电力建设中需要处理好5个关系:一是电力建设要适度超前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二是电网建设要适度超前于电源的建设;三是在加快电源建设的条件下,要注意合理规划,避免无序建设;四要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兼顾到我国和各区域一次能源的支撑能力和运输能力,兼顾区域环境的容纳能力;五是要尽可能均衡投产,缓解夏季高峰的紧张局面。
陆延昌最后说,只要措施得力,预期可以使今年的供电紧张局面得到一定的缓解。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