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逐步深入人心,消费者权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伊利集团对此非常重视。他们认为,目前在乳制品行业中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常抓不懈,在努力提高自身品牌知名度和质量的同时,坚决打击冒牌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保护企业自身的利益。
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
伊利董事长郑俊怀多年来坚持这样一个信条——做别人想不到、做不到、不愿做的事情。对于食品安全,这个信条同样适用。
不久前,在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食品安全年会上,伊利曾放言,“强化安全措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竞争能力,打击假冒伪劣,净化消费市场。”
据介绍,伊利的目标是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乳品行业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0亿美元,进军世界乳业20强。为此伊利还将投资10亿元进行新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伊利新工业园区将引进国际一流的设备和技术,本着奶源基地、市场建设和工业园区同步发展的原则,使人流和物流实现有序发展,避免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新工业园的建设将为伊利进入世界乳业20强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一个为民众健康和自身品牌负责的企业,伊利在尽最大努力使中国乳业的健康生产理念成为企业共识。
质量好坏是个严肃问题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共产鲜牛奶275万吨,伊利收购了170万吨,销售额创纪录地达到了65亿元。郑俊怀在回顾2013年时不无感慨:“2013年,伊利给农民发放奶资20亿元,发放购奶牛贷款2亿元。伊利作为全国最大的乳品企业,我们一肩挑着两头——百万农牧民和亿万消费者的利益,哪一头都得确保。”
在伊利内部,企业负责人对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的严格是出了名的。郑俊怀说:“伊利在产品质量上输不起,不能出现一点疏漏,一旦发生就是一场灾难。”伊利在产品质量检验上执行的是国际标准,尽管他们可以执行国内部颁标准。他说:“我们的产品出厂标准必须按照世界一流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产品质量。”
伊利工业园区的纯牛奶生产线、冰淇淋生产线、奶粉生产线等生产区禁止任何闲杂人入内,参观者只能在二楼的走廊里隔着玻璃窗观看。即使如此,每一个参观者进入走廊时,都得穿特殊的服装。为了防止细菌侵入,伊利的牛奶从牛乳房挤出到进入车间加工,始终处于摄氏零度以下的保存状态。
“我们收购牛奶,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规定的杂菌含量进行检验。”伊利集团原奶事业部经理郭顺喜说:“2010年7月,我们在每天的例行质量检验中,发现有60吨鲜奶杂菌数量超过了国际标准,但符合部颁标准,可是,伊利的产品质量标准只能有一个,绝对不能有双重标准。于是,我们把60吨鲜奶全部倒掉了。”
前几年,国内乳品市场利乐包纯牛奶走俏,许多投资者纷纷投资乳品业,但纯牛奶生产不像饮料,原料兑上水就能出产品,牛奶得从牛身上挤出来,没有奶源基地牛奶从何处来?不少企业便投机:从国外进口奶粉再加工还原成鲜奶。面对这种市场冲击,郑俊怀对集团管理层讲:“别的企业这么做我管不着,但伊利绝不走这条损人害己的路。伤害消费者就是伤害我们自己,伤害自己就是伤害百万农牧民,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食品安全理念融入战略布局
几年来,伊利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河北等重点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重组和合作,组建了上海爱贝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和杜尔伯特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几十家公司,新组建的企业不仅使伊利品牌在市场份额和销售量上及获得优质奶源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同时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伊利在不断扩张的同时,健康理念也一直是所有行为的第一考虑因素。郑俊怀在不同场合表示,未来乳业的竞争主要是奶源和资本的竞争,谁拥有优质的奶源和雄厚的资本,谁就能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目前伊利集团已形成自己的全球专家网络,与法国农科院、新西兰乳品科研所、荷兰等著名国际乳品企业在新品开发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加大新品研发资金投入,每年拿出销售总额的1%进行新品研发,加大新品研发力度,以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口味、包装、种类产品的需求,其中如何生产健康安全的乳品,是所有研发人员首先考虑的问题。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