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我国企业管理亟待解决的七大难题

中国企业报道  2013-10-11 15:50:56 阅读:
核心提示:本次调查的大量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和我们对企业管理现状的研究

  本次调查的大量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和我们对企业管理现状的研究,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发展需要相比、与国际企业管理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次调查的样本企业中,有6.78%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世界同行优秀企业相比差距很大,有29.81%的企业认为差距较大,有51.58%的企业认为有差距,三者之和共计88.17%。仅有11.2%的企业认为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世界同行优秀企业接近,认为管理水平超过世界同行优秀企业的企业只占0.63%。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对世界近5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评价,近几年,我国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排名在第30名左右,企业劳动生产率排名在第40名左右,管理效率的排名在第30名左右。

  我国企业管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企业间管理水平差距很大,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阶段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导致我国企业间管理水平差距很大,最先进的管理形态和最原始的管理形态并存。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尽管从无到有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是管理覆盖面小、内容不规范,实际工作中成本管理、资金管理随意性很大,质量管理标准不高,管理层凭经验指挥,许多问题靠“一把手”拍板,制度规范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无章可循,这些企业基本上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多数优秀企业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方面都有成套科学、规范的制度和程序,企业像一部高效运转的机器,部门职能、岗位职责、行为准则、运作程序实现了程序化,信息传递、各项工作实现了程序化,人才、资金、物资、时间等资源的利用实现了科学化,这些企业已进入了科学管理阶段。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办的独资或合资企业、国内少数优秀企业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文化,提倡文化管理,已进入了现代管理阶段。从全面评价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阶段。

  2.大部分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多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近年来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而本次调查显示,没有改制的企业占24.84%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没有改制的仍占29.41%,还有29.41%的企业是正处于改制过程中。即使已改制的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比例过大,达到56.29%,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达到56.64%。

  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或独资公司以后,没有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本次被调查企业仍有65.64%的改制企业没有聘请独立董事。即使有独立董事的企业,也未能发挥很好的决策监督作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国有股比重过高。

  本次调查还显示,仍有61%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考核由主管部门负责进行,已改制企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真正按《公司法》由董事会产生的分别只占46.2%和43.56%,都没有超过50%。

  3.大多数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滞后

  本次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转换滞后,主要表现在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目前仍然有56.2%的企业没有考虑产品、市场、规模等内外部因素已经变化的客观情况,还采用以前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即使是大型企业也有54.23%的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这个问题在上一次的调查中也有显示,当时有68.3%的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对比上一次的调查,虽然有12.1%的变化,但依然有一半以上比例的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未做调整,这表明为数不少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仍然单一化,结构调整仍然偏慢。此外,与国外大型企业大量采用事业部制、矩阵制相比,我国大型企业在采用事业部制方面与中小企业并无多大分别。组织层次多、领导机制僵化、信息传递不及时等现象仍很常见。此外,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等涉及企业间关系的组织形式的运用在我国企业还比较少。本次调查的企业仍只有13.06%的企业已经实施战略联盟,只有6.61%的企业采用虚拟经营,只有11.97%的企业已经实施供应链管理。

  4.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没完全形成

  本次调查表明,高达51.36%的企业认为自己只是初步形成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偏低。本次调查企业总经理年收入低于3万元以下的企业占19.59%,年收入在3—8万元的占36.79%,年收入在8—12万元的占16.7%。二是经营者收入与员工收入差距没有拉开。本次调查企业总经理收入只是员工平均收入3倍以下的企业占48.94%。三是经营者收入结构中,长期性收入占的比例太小。本次调查只有14.52%的高层管理人员收入中有长期性激励收入(股票、股票期权、虚拟股权等)。

  5.大多数企业发展兼顾员工自身发展不够,员工素质不容乐观

  以人为本的含义就是尊重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寓意是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结合,即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把员工的发展考虑在内,尽量照顾到员工自身的各种利益与需求,以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双赢”格局。而这也正是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弱项。调查显示,在样本企业中,只有15.98%的企业有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并且能按计划正常执行;有42.21%的企业有与经营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并且能遵照规划正常实施。两个数据的对比表明,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仍然以企业目标为重,而考虑个人目标较少,两者兼顾不够。

  目前我国企业员工素质不容乐观。我国企业职工队伍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户口的劳动力已经成为了产业工人的主体。城市里的农民工已有9820万人,农村户口的工人已占到第二产业工人队伍的57.6%、占到加工制造业工人队伍的68.2%、建筑业工人队伍的79.8%、批发和零售业工人队伍的52.6%。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仅占2.04%,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1.51%,只具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却分别占33.41%和53.04%。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更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绝大多数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再加上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认识不够,在这方面的投入又太少。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仍有8.84%的企业既无员工的培训机构,也无定期的培训计划;对员工培训与再教育投入的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低于0.5‰的企业仍达到25.04%,超过5‰的企业也只占5.32%。

  6.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水平整体不高

  我国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上虽也有做得好的企业,如海尔、联想等,但总体上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普及面与应用深度还比较有限。本次调查显示,在样本企业中,除了企业在财务管理(48.67%)、库存管理(28.67%)完全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比例相对比较大以外,其余在经营决策、研究开发、采购管理、制造管理、营销管理、电子商务方面完全应用信用网络技术的企业比例都未超过或接近20%。回答在全部经营管理上都完全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企业仅占12.27%。可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

  7.主导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牌的知名度不高

  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缺乏品牌塑造。本次调查显示,过去3年中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1%的企业有49.77%,占1%—3%的企业有30.08%,超过5%的企业只有6.92%(见图一)。被调查企业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居于国际领先的只占3.46%,仍有15.28%的企业主导产品核心处于国内平均水平以下(见图二)。被调查企业中只有3.94%的企业产品是国际名牌产品,而没有品牌和只做OEM的企业达到25.66%。

更多专题
解读龙矿崛起之谜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煤海劲旅勇创新 丹心所系创辉煌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