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医疗免费”政策的推广须以较大的公共财政支出作为支撑,甚至可能加重公民税负,政策制定归根结底可追溯至福利与税负、政府与市场的选择,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明确政策背后的逻辑。相反,抽象的理念容易被忽视,“免费”的偏好难以避免。这种公共理性缺失现象并不鲜见,这恐怕并非中国社会所独有。分析当前舆论的表现,这一现象不能忽视。
俄国日前宣布将推广“医疗免费”服务的消息,在国内引发不小的舆论波澜。和过去一样,涉及“医疗免费”政策,舆论总体都会表现出一定艳羡倾向,生命健康乃每个公民的基本诉求,作为现代国家社会福利的重要一部分,医疗政策关系到每个民众的切身利益,任何减轻民众医疗负担的举措,都容易受到欢迎。
针对俄国推广这一政策,卫计委发言人表示,对俄国的医疗卫生制度不做评论,并表示各个国家情况不同。这一回应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舆论发酵,这可能并非发言人本意。
从政策本身看,问题是如何培育公共理性,使民众看清政策背后的利弊,避免受到“免费”的诱惑,让每个人权衡得失,谨慎选择政策立场。就此而言,相对简单认为政策水土不服,可能分析政策本身之利弊更能有效缓解民众的“免费”饥渴,俄国并非首个尝试“医疗免费”的国家,在此之前已有部分西方国家推广类似政策,政策仍然充满争议,加上医改是世界难题,对政策的谨慎探索都容易获得理解。事实上,“医疗免费”如今正慢慢祛魅,坊间对其也不乏质疑,而就此次俄国的版本,媒体的报道也趋于客观:俄国的“医疗免费”主要局限于基本的、简单的服务,大病、重病患者就医困难,国家不能全额负担医疗费,“医疗免费”即免费只是民众的幻觉。
况且,俄国的“医疗免费”政策尚未推出,今后的效果尚难预估,在此类政策并不鲜见的今天,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项政策有着良好的初衷,至于具体到政策的落实,今后可能要面临调整乃至纠偏。
中国民众对“医疗免费”的向往持续依旧,尤其是神木等地开始类似的探索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政策障碍逐渐由“能不能”向“愿不愿”的问题转变。如果抛开“免费”这一光环,从日常经验看,当前舆论对国内公共医疗的微词主要局限在“看病贵”、“看病难”这一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又可归结于对公共医疗投入不足,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无论是对“医疗免费”的向往,还是对大病医疗的期待,其所指有所不同,但无不是希望改变当前的体系弊端。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显然非特定国家制度优越性之体现,而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经济正快速发展国家必然承担的职责。卫生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国民平均预期寿命高出5岁,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可提高0.3-0.5%。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强调通过公共投入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并非单纯出于社会保障,而是有着更为复杂长远的考虑,“医疗免费”即便不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但也应该努力通过改善医疗环境来接近它。
故此,抛开俄国“医疗免费”的政策分歧,就现实情况下,“医疗免费”可能不切实际,但加强对医疗事业的公共投入,打破医疗资源在公务员群体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不均衡分配,应是比“医疗免费”更为务实的选择。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