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但中国软件企业长不大,竞争力不强,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却一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如何根本解决这一症结,实现中国软件业的振兴?在这方面,创造软件产业崛起的印度经验值得借鉴。不久前,印度第一大IT教育公司NIIT主席Pawar造访了中国,并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关键在于解决中国软件企业高端软件人才匮乏这根软肋。
双重矛盾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每年都需要20万名新涌现出的软件专业人员,但中国高校每年毕业的软件工程人员只有4万人。同时,虽然中国拥有5000多家软件公司和14家软件工业园区,但这些软件公司大多是只有十几名程序设计人员的小公司,不仅程序设计人员的水平一般,而且缺乏项目管理等使企业发展走向规模化的高级人才。
我国软件人才的缺口,不仅是数量上的,更是结构上的。专家指出,科学的软件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基础是软件蓝领,塔尖则是既懂技术,又有管理能力的项目经理等高级人才。但中国的软件人才结构可以概括为橄榄型,中级人才比较充裕,初级人才和高级人才欠缺,特别是国际性、实用型的高级软件人才最为缺乏。这严重阻碍了中国软件企业做大做强。
对此,著名软件科学家杨芙清院士认为,中国不缺少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人才,缺的是把研发成果做出产品来的工程化人才、缺的是软件项目管理等这样的高级人才。这和Pawar的看法不谋而合。
软件人才巨大的缺口使各种培训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破壳而出,但是,目前国内鱼龙混杂的IT培训,大多只能解决中低软件人才的问题,软件人才的结构性失衡却难以解决。针对我国高级软件人才的稀缺,信息产业部加大了国际合作力度。比如和微软联合培养项目管理人才和软件架构师。同时,一些国际IT培训巨头也纷纷进入中国,加大了和中国政府的合作力度,开展高端软件人才培训。据悉,NIIT主席Pawar造访中国,拜访国家信息产业部和教育部的官员,就和此事有关。
引入外援
中国常规的教育渠道,并不能解决中国软件人才双重矛盾的难题。对中国和世界的调查发现,发展中国家中的软件大国印度从事培训的机构有7000多家,而我国专门从事软件培训的机构则屈指可数。在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更是薄弱,许多计算机软件教材也都落后了3—5年,对于软件这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换而言之,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完成国际化高端管理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机构。
这时候,引入国际级规模化软件人才培训经验,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综观世界,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等国软件产业取得显著的成就,他们的经验模式值得借鉴,尤其是印度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和中国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十几年后,我国软件销售收入只占世界软件销售收入的1.2%,而印度软件业已经排名世界第二,软件出口额是中国的30倍。尽管从数量上看,中国的软件企业有5000家,是印度的5倍以上,但其中80%以上是小作坊式的企业。
印度软件产业发展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得力于成功的产业化IT职业教育,为印度软件产业培养出大批的第一线技术工人、高级项目管理和技术人才。其中还形成了世界著名的软件培训专业公司。比如,被业界称为“全球最有前途公司”的NIIT。
此次,NIIT主席Pawar来华,显然发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NIIT对中国市场的看好和重视。目前,NIIT在中国已经普及中、低端软件培训体系,而这次NIIT主席Pawar来访,也是为了在现有的中、低端软件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将增加项目管理等高级软件人才培训,让在华的软件培训体系更加完善,为中国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
打造塔尖
中国一直以低成本的人力资源著称,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国软件战略赛跑的展开,在软件培训市场上,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将不再成为主要竞争优势,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软件人才与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更高层次项目的能力将是取得竞争优势及软件出口高速增长的关键所在。中国软件企业必须很好地适应这一大趋势。
软件产业被公认为是决定21世纪国际竞争地位的战略性产业。为此,世界各国都争先恐后地实施振兴本国软件产业的宏伟战略。作为起点相对较低的中国软件产业,更是面临着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而在与国际化对接的过程中,要求国内软件企业不仅要在技术上与国际接轨,更要在管理思想、作业流程等方面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这也就决定了未来企业在用人方面,将会用国际化的标准对员工的技术能力、管理思想、作业规范进行考察。而这,恰恰是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国际化的瓶颈。所以,中国要振兴软件产业,实现软件产业国际化的战略,从根本上而言,得从培养这些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开始。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培养出大量的懂技术和管理的国际化综合人才,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项目经理,进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橄榄型人才结构,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而像NIIT公司等引入具有国际成熟经验的高端个人培训,未尝不是打造中国软件人才塔尖的好办法。因为只有打造一个完整的金字塔人才结构,中国软件企业的软肋问题才能根本解决、才能走规模化的道路,促使核心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国软件企业才可能在未来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