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猷德先生艺术简介:朱猷德,字子鸿,1937年10月生于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他习书70载,幼承庭训,从欧、柳唐楷入手,继习“二王”、米芾诸体,后临汉、魏诸碑。又拜欧阳中石、杨再春等名家为师,并得到启功、刘炳森、李铎等名家指点。他碑帖融汇,古今结合,博观约取,形成了他个人质朴、憨厚、毫无掩饰的书艺风格。
他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绿化基金会艺术家文工委资深委员、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会员、国土资源部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等,受聘北京语言大学艺术系和清华大学对外汉语文化教育中心等大学书法教授。自2001年来,为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尼、加拿大、瑞典、泰国、德国、英国、俄罗斯、蒙古等2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教授书法课,为中外书法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的书法作品曾先后多次参加中外书法大展并获奖,个人艺术生平被收入《中国名人录》、《中国书法名人大辞典》等十几部大辞书,出版有《朱猷德书法作品集》、《朱猷德书法集》等。
近日,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杨再春先生,为朱猷德先生撰并书嵌名联“由趣书法之道,德高品性之怀”,把“猷(谐音)德”嵌了进去,富有哲理,体现了朱猷德先生的书法人生。
朱猷德,字子鸿,1937年10月出生于沂蒙山区一耕读世家。朱先生童年正值国家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无学可上,祖父便成为他的启蒙老师,秉承家训,学文习书。祖父朱迪端是乡里名绅,有文化,善书法,悉心教授尚在髫龄的猷德。文授之以《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还经常讲些岳家军、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教育他好好学习,长大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然更多的是教他习书,描红临帖,祖父珍藏的欧阳询《九成宫碑》是他习书的入门法帖,常常临写,祖父还手把手的教。还给他讲些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典故,如“献之用尽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等,培养他学习书法的兴趣。谈及此,朱先生深情地说“祖父是我人生的第一位好老师,他不仅教我学文习书,更重要的是教我学做人。”
朱先生15岁那年,也就是在解放后的1952年,政府在村里办了一所小学,他开始上一年级,是班里年龄最小、写字、学习最好的。他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老师赵光辉文学修养好,楷书功力深,对学生写字要求很严,常讲“字是一个人的脸,字写得好,可终生受益。”朱先生后来的人生际遇,也验证了这个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先后临写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米芾的《千字文》,每天交一篇大仿。由于他有书法功底,临仿最好,多数字被画圈,有的甚至被画上两个圈,老师还常用他写的仿给同学做示范。老师的褒奖,更加激发了他的习书劲头,字写得越来越好。他清楚记得,无论教室内用毛笔写的学生公约,还是教室外用粉笔写的板报,老师每次都点名让他去完成。他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打下了扎实的楷书基础。此后,他就一直默默的研习书法,临池不辍。多年后,家乡电视台赴京录制了他书法人生的专题片,播出后轰动了故里。当年恩师之子专门赴京找他,说家父生前一直想念他这个得意门生,希望得到他的书法作品。恩师的去世,他十分悲痛,将思念之情凝聚笔端,创作书法精品相与。
朱先生1957年小学毕业后,应征参加了解放军,部队驻防山东莱阳。他听说驻地农村的一个老私塾先生有《王羲之小楷字帖》,就想尽办法当宝淘来,业余时间就在报纸上临写,听报告和政治学习时,常心不在焉,用手在大腿上练写或在心中默写,晚上熄灯入睡前还以指代笔在肚皮上练字,他幽默的称之为“腹字”。1964年底,国家地质部从全国选调干部,送到国家地质部干部学院学习后配到基层任政治指导员,他正是凭借“一手好字”(当然“德”是首要的),颇受领导赏识,选调入校学习,毕业后又留校任教。他进京后,为书法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凭着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利用一切机遇,先后拜访了欧阳中石、启功、刘炳森、李铎、杨再春等名家,广泛求教,书艺大进。杨再春先生格外和他有缘,亦师亦友,不仅授之“鱼”,更授之以“渔”,常和他探讨书法之大道,使他受益匪浅,明白了写字匠与书法家的区别。作为一个书家,技法固然重要,然更重要的是文化,是修养,没有文化和修养作为支撑,书法的路就难走远。从此,他在习书的同时,更加重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修为,对哲学、文学、美学广泛涉猎,尤其加强了书法理论学习,系统的自学了王羲之的《书论》、欧阳询的《论书》、孙过庭的《书谱》、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有了丰厚的文化涵养和正确的书法理论指导,使他逐渐步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他还经常参加一些书法展览、交流活动,开阔了视野,结识了更多同道,互相切磋,博取众长,书法水平迅速提高,先后在全国书法大展中多次获奖,早在1992年就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历来就有“碑”、“帖”之争,朱先生认为二者各有所长。朱先生习书由贴入手,先临唐楷,继学行,主工“二王”,反复临写王羲之的《兰亭序》、《千字文》、《快雪时晴帖》《圣教序》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等。后受名家点拨,研习碑学,参加了中国神州书画研究会主办的碑学书法培训,由《石门颂》、《史晨碑》等汉碑学起,重点临写《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魏碑。北京、南京、洛阳、西安等地名胜古迹的殿宇、寺庙题写的匾牌、对联,碑刻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东岳泰山、东镇沂山的碑刻他不止一次观摩临写。在以后的书法创作中他借鉴帖学潇洒飘逸、秀美典雅、挺直劲朗、生动流畅之长处,汲取碑学结体宽博,气魄雄伟,浑朴淳厚、刚劲大度之养素,尽量做到碑帖兼融,互相弥补,为他以后的书法创作奠定了基础。他的行书作品,师古而不泥古,将魏碑笔法融入行书中,既典雅俊逸,又刚劲有力,既师承法度,又不乏洒脱的现代精神。正如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所言“由于多年的苦心学习和借鉴加之在文化方面的修养,已形成了他质朴、憨厚毫无掩饰的书艺风格。”
朱先生认为学书法,既要苦练,更要有悟性,苦练是基础,悟性是关键,写字只练不悟,永远不会有进步。他常说“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木板写穿了。献之用尽三缸水,才有一点像羲之。书法是一门真正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定时、定量、定帖”练习书法。习书过程他秉承林散之“艺贵参悟。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造出来,有我的面目。参是手段,悟是目的。参是吃桑叶,悟是吐出好丝来。”的教诲,边参边悟,边悟边参,长期坚持,终有所成。
朱先生认为书法艺术的探求无止境,应师古人,也应师造化,从自然中寻求书法创作的源泉。有一年他登五台山游览,蔚蓝的天上飘动着淡淡的白云,葱绿的山间流淌着浓淡相间的云雾,这景色太美了!他看着看着,眼前不再是蓝天、白云,青山、云雾,恍惚间看到了一个神人挥动巨笔,在一望无际的宣纸上奋笔疾书,飘动的白云、流淌的云雾变成了跳动着的书法符号,这壮阔自然之景直击他的创作灵感。回到宾馆,他顾不上休息,立即铺纸挥毫,创作了一幅《云山》的榜书作品。此后他反复观察自然物理,巧妙用笔,利用水墨的浓淡,匠心独运的创作了《云海》、《山峰》、《海山》等榜书作品,浑然天成,深受众人喜爱。
朱先生淡泊名利,热心公益事业。退休后应聘担任北京语言大学艺术系、清华大学对外汉语文化教育中心等院校的书法教授。从2001年至今,为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尼、加拿大、瑞典、泰国、德国、英国、俄罗斯、蒙古等2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讲授书法。他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并非简单地教学生横、竖、撇、点、捺,而是把书法讲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每一个字的起源讲起,结合字形的发展变化、读音、用法,旁征博引,认真教好每一个字,让他们从书法的学习中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了他们对中国书法的浓厚兴趣,许多学生课堂听了不过瘾,还利用节假日到他家“吃小灶”,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促进了中外书法文化艺术的交流。
朱先生虽年逾古稀,但身体康健,精神灼烁,思维敏捷,这应得益于书法艺术之涵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衷心祝愿朱先生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求索,永葆艺术之树长青!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