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的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高建,字天行,1973年生。师从著名书法篆刻家段玉鹏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教育委员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东岳印社副秘书长。
“天行”二字是段玉鹏先生为高建起的字。段先生这样对他说:“你是个自强不息的可造就之才,就给你取天行吧。”从此,“天行”的印章就永久的落在了高建的作品上,它激励着高建在书法篆刻艺术的高峰上不断攀升。
高建,自幼喜爱书法,小学三年级时开始习练书法,更有趣的是当他看到别人书法作品上,都有一枚印章时,他用学习用的橡皮刻上自己的名字,成为他的第一枚印章。
记者采访:你是怎么喜欢上书法和篆刻的?
高建:我从小就很喜欢书法和篆刻,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看到许多书法作品上,都有一方红红的印章,我感到很好奇,于是自己就用削铅笔的刀子,在橡皮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蘸着红墨水,印在纸上欣赏,有几个同学看我刻的很好看,也纷纷找我给他们刻橡皮章。说起书法,应该说从小学我就很喜欢上书法课,我对写大仿很感兴趣,每次书法课的作业我都比别人超量完成,从那时起,写毛笔字便成了我的课余爱好,并坚持每日练字。参加工作以后,是我学习书法的痴迷阶段,可以说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写字方面啦!自己的工资都用拿来买书、买字帖。经常拿着自己的作品找当地的老书法家请教。
就是这样,高建凭着一份和书法篆刻艺术的情缘,开始了在书法艺术的风浪里磨练、畅游。
1996年,画家杨昌峰先生在一次活动中,看到了高建的书法和篆刻作品后感到这位20几岁的年轻人是个在艺术上的有为之才,随即,把高建介绍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篆刻家段玉鹏门下,系统的学习书法篆刻。从此,高建的书法篆刻艺术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记者采访:谈谈你对段玉鹏老师的印象?
高建:老师的书法诸体皆攻,以隶书篆书篆刻成就最高,并且善于互为融通,注入新意。篆刻追求古朴浑穆之风,款识以刀代笔,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他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但是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越来越看重“学涯”和“才气”。从事书法篆刻最讲究拼“学涯”和“才气”。
段玉鹏先生的“学涯”和“才气”让高建非常佩服,他常常用老师的治学精神来激励自己。
大家知道,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见过高建篆刻作品的,他的篆刻作品传承了秦汉印遗风,他把对秦印庄重秀丽和汉印古拙雄浑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自己的艺术见解融入其作品之中,刀刀见功夫,方方有真情。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典雅、古朴、简洁、自然的风格。他取古人之长,创造出了自己的新艺术格局,把自然的审美情趣和传统的文化韵味统一起来,其艺术效果更加引人入胜。他的篆刻边款也很有特色,结体疏朗、笔调雅正,于淡雅中见深沉,很好的丰富了治印艺术的观赏内容和审美标准。
记者采访:谈谈你对篆刻文化内涵的理解?
高建: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中国文字随著时空的发展,蕴涵了动人的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入胜,这正是篆刻艺术文化魅力。
高建的书法作品主要以隶书和篆书为主,他的隶书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和省级书展中获奖。在他的隶书作品中融合了真草篆和碑帖的艺术特点,章法上虚实、动静,交错有致,流畅通顺,工而不板,变化多姿,浑然一体,既有传统的功力,又有明显的个人书法艺术风格和浓郁的金石气韵。
高建的篆书作品在继承古人和师长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他的作品古质而均匀,庄严而端凝,婉而逾劲,结字严谨,刚健中不失婉丽和灵动。
有人说: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是啊!一份耕耘,一分收获。高建的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入展:“尧山杯”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二届隶书大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千人千邮"展,2007--2008年《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首届楹联书法展,山东省第五届书法篆刻艺术大展等多项展览;并获得:百年西泠“中国风”华东赛区篆刻创作精品奖,第三届“商鼎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第三届新世纪全国教师三笔字书法作品大赛书法一等奖,全国命题书法佳作展三等奖,《书法报》海内外读友书法大赛优秀奖。
高建和恩师合影
相逢意气为君饮
文/中国实力派书法家高建
古代文人集会大多很雅致,如王羲子等人会于兰亭之间,曲水流觞,吟诗作赋,<<兰亭序>>才能流传至今.文章之优美,书法之飘逸,堪称"天下第一行书".还有竹林七贤,因为诗.琴.酒相聚.除此之外,古人相聚还有推窗赏月,品茶论道,把酒临风之类,这样的雅集,能互通精神,体现一种雅逸情怀,也将古人的那份自然,洒脱映衬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中.
喝酒虽然不能免俗,但却有人能将酒喝出品位来,不信你看李白,他能在喝酒中找到灵感,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人相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如此之高境界,非我辈能所及.对此,我们只能徒生羡慕之情.
在城里我有一些书画朋友,经常借酒相聚,常规三.四人,多时七.八个,年龄在"而立"与"不惑"之间.聚首的理由颇多,大作发表,作品展览,如此等等.我们就隔三岔五地相邀.电话一约,集于酒馆,摆上"彩山",一翻豪饮之后,话匣子立刻打开,这里非正规场合,说话不用兜圈子,少了让人猜来猜去费时费脑的麻烦,这里没有利益纠葛,说话无需顾忌,可以竹筒子倒豆子---直来直去.其中充满着轻松与随意.大家指点江山,畅所欲言,评头论足,谈古说今.
总之,找个理由,约个时间,有个地方,图个轻松.不管说些什么,但求一吐为快.这种集会,往往能撵走暂时的忧虑与烦恼,进入一种陶醉与忘我之境界,让劳心之累一扫而光.觥筹交错中,大家道出近况.于是交换书籍,互通"物质"有无,交换思想,互通"精神"有无,对此我戏曰"雅集千杯酒,相逢为君饮".
段玉鹏,1949年生于山东济宁。
现为:
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省书协评审委员会主任、对外交流委员会主任;
山东印社副社长;
山东省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山东文联委员;
济宁市文联副主席;
济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学书幼承庭训,汉碑入手,1964年操刀制印,拜著名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先生为师,并赐字起万。
70年代初开始参加各类书展。1985年参加国际书展; 1986年参加国际临书大展、全国第二、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1989年参加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2001年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1990年出版《段玉鹏书法篆刻作品选》,2000年出版《段玉鹏书法篆刻作品集》。1998年赴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举办书法篆展。2009年8月在济宁博物馆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
注:以上照片是摄影家宋森先生拍摄
高建作品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