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华盖神州泽万户 玉树临风展宏图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9-05 23:55:48 阅读:
核心提示:去年春天,我们经受住了突如其来的“非典”考验;今年春天,我们又面临着禽流感的袭击,它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去年春天,我们经受住了突如其来的“非典”考验;今年春天,我们又面临着禽流感的袭击,它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却一次又一次抵御住了疫情的侵袭,在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7家分公司里没有一例禽流感疫情发生。这绝不是一种侥幸,而是显现出温氏抵御各种风险的巨大能力。由此,“温氏模式”也再一次引起我们的关注,并从中揭示着更为深层次的内在问题: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不再可能是原始的“公司+农户”的简单模式,而应赋予它更深层的内涵——可以说这是一个“新温氏模式”。

  温氏一路风雨20多年,已经由一棵小树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由一棵大树发展成为一片荫庇神州万家农户的森林了。温氏有一个牢固的根,这个根虽然盘生于广东新兴市一个偏僻山村的溪石间,但却延伸到它可以吸取养分和成长的全国各地十几个省份;温氏有一个强壮的肌体,尽管它是由最初的7户8股8000元起家,但它不断生长着新的枝干,撑起一片华盖如伞的绿荫,吸取阳光和雨露,壮大自己的主干,成为今天的参天大树;温氏是只鹰,虽然山间点点茅舍是它的巢,但只有它志高远大,才能一冲九霄;温氏是群雁,只有在强大的气流中保持强势的队形,才能搏击长空,在浩瀚的市场中挥写着自己的辉煌。

  温氏的根

  广东新兴县 竹镇人杰地灵,山水秀丽。这里曾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发源地,不同规模的“公司+农户”企业如雨后春笋,创造了繁荣。然而,时间随着山间溪水的流淌,几许的辉煌也不免月落飘花,风光不再——昔日遍地山花,今日已成为“一枝独秀”,其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

  1983年,温氏集团的创始人温北英、温鹏程父子联合其余的6户农民,以集资入股的方式注入8000元资金成立了新兴县 竹镇鸡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温氏集团已经成为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养牛业为主导,兼营水产养殖的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2003年温氏集团上市肉鸡2.8亿只,肉猪60万头,生产牛奶4000吨,生产饲料140万吨;总销售收入达38亿元。温氏集团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农业龙头企业”,被国家农业部等八部委认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并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优秀民营企业”、“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面旗帜。

  温氏集团之所以能得到稳定而持久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它有一个稳固的根,这个根就是麾下的上万个农户。而温氏培育它的根,靠的就是“诚信”。

  温氏通过“公司+农户”的经济联结,使养鸡户通过公司融入市场,按公司要求采用先进技术,按市场需求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它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很多企业难以做到的,就是温氏能够以长远的眼光,把农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看作自己能否建立可靠的生产基地、能否保障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以综合经济效益为企业最终经济效益,正确处理和农民的经济关系。集团在肉鸡市场不景气时,对养鸡户采取保护价收购措施,保证农民养鸡不受市场风险的干扰,农户养鸡积极性不断提高,从而使企业的主导产业和生产基地不断扩大,“公司+农户”的组织也更加巩固。在1997年面对香港禽流感的危机时,温氏顶着每天损失130多万元的巨大压力,坚持按保护价格收购农户的产品。危机过去后,尽管温氏损失了6000多万元,但却赢得了万余家农户的深刻信赖。在今年面临前所未有的禽流感疫情的严峻时期,温氏一如既往,不仅加大了对农户的疫情防护措施,而且也确实保障了农户的收益,充分显示出产业化产生的巨大的抵御风险能力。在历经几场风暴的洗礼后,上万家农户也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了,温氏集团的根更加坚固,而温氏集团也在倾心恩泽着它的万家农户。

  温氏的基

  温氏集团从1985年开始自发实行全员股东制时,就跳出了“家族制”的狭窄溪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伴随着温氏的成长与壮大,逐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机制。这也是温氏得以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石。

  温氏有一个利益共同体平台,不仅仅是“公司+农户”的模式,而且已经诠释为“农户、客户、股东、员工、技术方”的共同利益体平台。在温氏有一个理念:“温氏食品,人人有份”,这个看起来近乎市场语的话却是温氏集团的价值核心。也就是说,所有参与温氏运作,包括产、供、销、经营、技术和管理的所有人员都可以取得温氏创造的价值。

  温氏有一个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出它探索、建立现代企业机制的一脉主线。从1994年起,温氏集团开始发展省外公司,几年间,迅速占据了全国十几个省市,组建了27个分公司。企业已有的管理体制很难适应集团的发展需求。从1998年下半年起,温氏集团逐渐转向事业部制管理,总公司主要负责投资、财务、计划、核心技术的指导监督、重大人事任免等。二级公司在集团公司的指导下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实行自我配套、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模拟独立法人制。实行事业部制后,温氏很好地适应了向省外公司发展的需要,搭建起了集团化、规模化管理运行的现代企业框架,为温氏的更大发展提供了机制上的保障。

  在温氏集团,温鹏程是没有签单权的,因为他不再需要签署任何单据,这恐怕在一些大公司里都难做得到。这不仅体现着温氏已经建立起一个有效且高效的运行机制,而且也显示着它的成熟。温氏的利益共同体平台和它独具魄力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成为它快速成长、迅速发展的两个“车轮”,使它可以潇洒地在市场上纵横驰骋、东扩西张、四处扎根、到处开花。

  温氏的翼

  在温氏看来,企业在竞争中能否生存与发展,最终看它在生产同等质量商品时的生产成本是否低于社会平均生产成本。温氏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低成本运作的原则。鸡肉成本由饲料、药物与杂项等费用构成,杂项费用的降低可通过扩大产量、强化管理等手段来实现,但降低的幅度是有限的,过分降低甚至是有副作用的,克扣农户的利益更是不可取的,它会将企业引入恶性循环。降低成本的文章只能做在占鸡肉成本近70%的饲料和药物支出上。这里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成为温氏的翅膀,对温氏的腾飞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催化作用。

  温氏集团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不遗余力地投入科研,培养自己的科技队伍,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温氏集团与华南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重点依靠华南农业大学技术后盾的同时广招人才,温氏现有员工9000多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管理人员700多人,硕士以上学历的32人,为集团服务的教授级专家顾问35人。如此众多的人才,与一般大公司相比毫不逊色,对以农业为主的企业而言更是难能可贵。

  温氏集团专门建成了试验鸡场与试验猪场,建立了设备先进、人员配备充足的禽病诊断室、猪病诊断室、饲料分析室等多个实验室,科研硬件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达数百万元。温氏的投入也得到了它相应丰厚的回报,温氏集团近几年的应用技术可谓成果累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育种竹丝鸡研究方面,通过科学选育种使之由原来的100日龄体重900克提高到90日龄1000克,仅料肉比一项每年就节约成本上千万元。

  2003年,温氏的科技之树再结新硕果,温氏的科技精英登上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最高领奖台。由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华南农大、温氏集团3个单位共同完成的“优质肉鸡产业化研究”项目获得了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同时,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温氏集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更有利于温氏吸纳科技英才,充分利用企业的雄厚资金和设备优势。同时,促进企业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进企业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无疑为温氏的腾飞增添了更为强劲的翅膀。

  温氏的领头雁

  温鹏程不大喜欢用“鹰”作比喻,而更喜欢雁,因为鹰身上有太强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雁则是讲究团队精神、依靠集体力量在浩瀚的天空中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温氏集团的确是一支雁队,一支庞大的雁队,它不仅将自己的身影从天空中折射到全国各地,而且也必将带到世界各地。

  温鹏程在今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不仅提出了社会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而且还提出了工业化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新思路,将工业化运营的概念引入到农业产业领域,这必将对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温氏集团作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头雁”,也必将把中国农业产业化引向更高的发展境界。

  作为温氏“雁队”的“领头雁”,温鹏程并不喜欢张扬,也不喜欢用“成功”或“辉煌”的字眼来形容温氏的今天,因为他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温氏的昨天已经成为历史,今天则是温氏明天的新起点。农民出身的温鹏程已经不再是只站在 竹镇的山头上看中国,而是站在了更高的境界看世界。我们可以想象他是如何带领他的员工,站在广州城的最高点——中信广场第64层办公室的窗前俯瞰广州、望眼中国,注目着大洋彼岸……

更多专题
解读龙矿崛起之谜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煤海劲旅勇创新 丹心所系创辉煌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