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岳苍苍、云水茫茫,国风浩荡,源远流长……”当青年歌唱家王宏伟以他高亢嘹亮的声音在首都的文艺舞台唱响《国风》这首歌时,激起一片又一片掌声。而此时,创作这首歌曲的倡导者——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国风集团有限公司的掌舵人郑忠勋以他文化兴企的雄才大略和企业快速发展的骄人业绩,在社会和企业界也赢得一阵又一阵喝彩。关于《国风》,郑忠勋有篇文采飞扬的董事长致辞:国风的名字取自于《诗经》,国风企业崛起于当代,传统文化是深深的海,现代文明是强劲的风,雄风瀚海,卷动一片大工业的蔚蓝……
确实是一片令人振奋的蔚蓝,在国风企业10多年的生命行程中,完成了从总资产2万元到35亿元,实现了销售收入从3万元到30亿元,创造了从无产品到有产品再到“产品森林”的格局;经过5年的结构调整,国风的综合塑料加工能力以40万吨的阵容位于全国同行业前三名。规模每年成倍的扩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国风已成为全国综合塑料加工业的一只旗舰,稳居“龙头”之位;国风先后兼并合并了6家濒临倒闭的困难企业,安置了3000多名职工,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2004年起再布新局,另辟疆域,到2007年将形成60—70万吨的规模,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在“以塑为主”的旗帜下,国风又在积极拓展其他领域,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正如董事长郑忠勋的致辞所言:国风团队猛士如云,国风前程大道青天!
说起成功的秘诀,郑忠勋坦言:我以文化聚人心、扬正气、兴企业、成大事。
国风的企业文化精髓是“义商”理念,郑忠勋创造了“义商”文化,郑忠勋被社会称之为“义商”。
国风的企业精神是“诚义为本,同心拼搏,高效务实,创造超越”。核心是诚义,郑忠勋提出要打造“中国国风”的金字招牌,发掘“诚义国风”的深刻内涵。
郑忠勋出生于江淮大地,深得古代徽商的真传,他认为“义”字的丰富含义反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就是:艰苦创业,以诚经商,规模经营,质量为上,好施乐助,厚德载物,以人为本,企业众治。郑忠勋说:先做人,后做事。他做人做事深厚的思想基础是:以义丰人,以利丰民。
近10年来,国风先后兼并或合并了6家濒临倒闭的困难企业,先后安置了3000多名职工,把一个个弱势群体变成强势团队。近10年来,国风员工的收入翻了一倍多,安居乐业,后顾无忧;近10年来,国风在扶危救贫、兼济社会的活动中好评如潮。一桩桩义举,是对“义商”理念的最好诠释。
国风的“义”,承传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仗义、大义等优良部分,是讲原则、讲道德、讲道理的“义”,是以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为己任的“义”,是以“诚、信、义”为整体、以事业为发展为目的、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义”。
国风有一个有名的文化三字经这样对“义”进行了描绘:“义为旗,聚人心;义为本,基业强;义在胸,办企业;义当先,闯市场;诚义厚,仁义善,大义伟,正义壮……”
国风的“义商”文化是围绕人建立和展开的,一个企业的衰荣成败,决定性的因素是人。所谓成亦萧何,败亦萧何,郑忠勋说:萧何是人才的代名词,国风讲究的是人心所向、人气鼎盛、人才辈出。
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强调员工的忠诚度,而在国风,则认为企业就是员工的家园,所有的国风人都是自家人,对家的热爱、亲近与依恋是构成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重要支点。在这里,企业的领导不是老板,是管事的“大哥”,企业本身是大伙的衣食父母,而大家都是一群忠孝、勤奋、乐于奉献的兄弟姐妹,彼此是平等的、真切的,有种浓浓的亲情融会其中。在这种状态下建立的现代企业各项制度更易于得到充分理解,更可能得到公平执行,家规之严与家人之爱使国风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在国风,几乎每一位员工生病或家中婚丧大事,郑忠勋或班子其他成员都亲赴现场,每一位员工的来访或来函他们都亲自接待处理,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尊严、人格和人权的尊重,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富有说服力和感召力。郑忠勋有过这样的庄严承诺,国有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以后无论企业如何改制,在国风,员工永远是企业的主人。国风曾有一个有名的“光头车间”,全是国风收留社会上释放的“两劳人员”组成的,郑忠勋认为这帮文化不高的年轻人走错路是受社会风气影响,其实本质都不坏,只要引导得当、教育得法,就能走上正道。于是对他们大胆收留,严格要求、严加管教,同时又耐心疏导、关怀体贴,使这帮“刺儿头”个个成了“回头浪子”,先后有4人光荣入党,6人当上班组长以上领导,重新犯罪率为零。挽救了一个人,就能温暖一个家庭、稳定一片社会,这就是仁义。“义商”和庸商、奸商的区别就在这里。
“义”旗猎猎,群贤毕至。近10年来,先后有1000多名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和60多位高级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营销人员和高级财务专家从四面八方加盟国风。“义商”文化的用人观点是广纳人才,不拘一格,知人善任,用人之长,敢于用缺点甚至犯过错误的人,敢于用仗义执言、提不同意见的人,敢于用人不避仇,也敢于用人不避亲。郑忠勋留下不少“三顾茅庐”和“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他曾多次亲赴外地诚邀几位高级管理人才到国风共创大业,其实当时这些人的生活待遇和地位都远高于国风,但感于郑忠勋的“义商”魅力和国风的创业宏图,毅然投身国风,在委以重任后都成为国风的栋梁之材。目前,各路英豪奔国风之门接踵而来。既有脱下官服的高级公务员,也有著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主要负责人;既有怀揣科技成果的科技专才,也有带着“市场”而来的营销俊杰;既有博士、硕士,也有记者、诗人……目前,国风引进的各类人才占总人数的50%以上,集团领导班子中占70%。
国风建立了先进的人才竞争上岗机制,竞聘考试,因需设岗,择优上岗,从公司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的就有50多名,其中有不少担任了子公司或各部室的领导。这种“变提名为报名,变提拔为竞争,变定位为试用”的举措使国风的用人机制改革获得重大突破。国风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舞台,你有多大能量,就让你演多大角色,但必须演像、演好、演成名角,郑忠勋如是说。
“义商”文化为国风创造了一个蕴含着巨大生产力的“企业场”,国风有着非常广泛的人际网络,是一笔丰厚的资源。这个“企业场”是宏大的、无形的、纵横有机联系的,包括政府因素、金融界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各种媒体因素、社会其他综合因素共同构筑的。有力的政策扶持、快捷的信息反馈、各界的热情帮助,使国风在发展中一直先声夺人,处处顺风顺水,如虎添翼,四季花开。
“义商”文化的市场观念是:无义不成商。以诚待客、以义取利,是WTO规则的中国版含义,也是中国商贾文化的精髓。
“无义不成商”是国风企业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实践总结,也是郑忠勋企业经营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国风“义商”经营之道与“无商不奸”的根本区别,从而形成了国风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互惠互利、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经商模式、本质和特色。“义商”文化的纽带使企业产品的上下游乃至终端用户都结成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有一个发人深思的事例:国风塑料型材刚开始生产不久,有批产品其中1%不合格,销售人员不知采取什么手段让建筑商用户全部接收了,郑忠勋知道后大发雷霆,急令全部收回、全部销毁,完全检验合格后重新送给用户,开除了那位自以为“能干”的销售人员,并作为典型事例在公司大张旗鼓的宣传。郑忠勋说:诚义为本,让不合格的产品出厂,损害的是客户利益和国风形象,丢掉的是国风信誉,这是忘本!产品和服务必须让客户100%的满意,国风不取不义之财!
不取不义之财!何等掷地有声,一语道破了“义商”的玄机。
国风提出了诚义待商、精诚请商、优质务商和大智助商的经营方略,实行的是推墙入海战术,让公司的每一个产品、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员工都真正面对市场,公司的每次重大决策、每项管理措施的出台,每次机制的转换,都是围绕市场制定,并根据市场变化而变化的。国风的公司方针第一句就是:“销售为龙头”,郑忠勋提出像当年战争年代一样,从决策、技术、生产、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一切为了前线、一切服务市场。要有大营销的观念,全面布局,重点进攻,善调兵将,决胜千里。去年,国风的销售收入一举实破28亿元大关。
中东地区11个国家的大使来国风参观访问,通过对“义商”文化的了解更深刻地懂得了中国,诚信,在世界的每一条道路上都是闪光的通行证。国风在中东地区,在北美,在俄罗斯、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都有自己的经销商,国风成功地闯入了国际市场,2003年以8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他们在成功推销自己产品的同时也向世界宣扬了“义商”文化。国外的商人带着优良的项目来到国风,他们觉得和“义商”做合作伙伴心里踏实,能够共存共荣。郑忠勋却说:对合资公司的外方人士要给足面子、给满权字、压实担子、解决难字,要共事,就必须是朋友,离心离德是干不成事业的。如今,国风的4家合资公司都运行良好、利润丰厚。有趣的是,无论谁控股,都把“义商”作为他们的企业理念。
走到哪里,“义商”的种子就播撒到哪里,企业不断壮大,“义商”之荫也就越来越浓。国风是一个超常规发展的企业,在大本营合肥,国风的3个工业园雄踞三大开发区,已成为省会城市的一个经济亮点。一幢幢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一台台引进世界一流的设备日夜轰鸣。而目前,国风在安徽池州地区和天津、重庆、广东南沙的工业园也已正式投产,当地的政府伸出热情的手臂欢迎“义商”,当地的市场亮出可喜的商机呼唤国风,正如《国风之歌》所唱“国风的形象灿烂辉煌,国风的名字到处传扬……”
“义”是国风的一面旗帜、一种信念,也是一片土壤,成长于斯也发展于斯。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必然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国风的文化背景就是植根传统文化、振兴民族工业、创造中国品牌。一句广告语使人难忘,“颂千年国风,塑时代风采”,既贴切,又昂扬。国风的发展历程被经济界称之为“国风现象”,广泛引起社会的关注,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他们对国风的企业和产品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对国风的“义商”理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省、市领导经常深入国风指导,出谋划策,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国风目前已是安徽省18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成为全国大型的塑料综合加工工业基地。
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郑忠勋说:我靠文化管理企业,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有了“义商”这个魂,国风人就有了自己的行为准则,企业就有了自己的规范标准。无论是兼并或合并企业、在本地或外地办厂,除投入资金和技术外,强调最多的就是企业文化,靠“义商”文化统一员工的思想、振奋员工的精神、规范员工的行为,企业才能充满活力和希望。先进文化,是企业立于不败的根本保证。
依据“义商”文化的内涵,国风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提出了3+1工程的思路,即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产品运营和资本运营、资产运营的有机结合,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在企业的内部大规模进行人事制度和车辆管理制度的改革,出台了家厂管理法、成本核算倒推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施从计账型到管理型财务的大胆推进,其经验在华东地区被介绍、推广。一系列举措使国风的面貌焕然一新。在科技创新方面,国风除投入3000多万元建立了自己的中央研究院,通过培养和引进建立了一支人才济济的科技队伍外,还主动出击,借脑兴企,和北京化工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塑料工程材料研究所合作,共同创建了国风·北化、国风·同济、国风·安大等科技研究所和一个纳米高分子塑料工程材料科研机构,共同致力于国风四大主导产品的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风还与著名院校合作创建了一个研究生班,为本企业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国风对科技人员实行特别鼓励政策,在住房、福利分配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并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每年都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重奖,具体体现了“义商”精神。近两年来,国风科研技术人员不断攻关、勇攀高峰,累计开发并投产43个塑料新产品和4个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项目,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14项、专有技术16项,形成了颇有实力的核心技术体系。
在国风的经营活动范围内,“义”,无处不在,无处不显示其深远的影响。在封闭的时代,人们认为“义”与“商”是对立的,因此有“无商不奸,无奸不商”之说。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企业、商业活动无疑需要各种社会要素的有机结合,因而要求企业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公开性,只有良好的公众形象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发展,人们对企业经营者信任的第一评价是对比他们的信誉度,因而“商”与“义”自然的被人们联系在一起,“义”与“商”是可以共存于一体的。用郑忠勋的话说就是:先讲义,再讲利。
“义商”郑忠勋是一位善描蓝图的高手,更是一位实现宏图的能人。
郑忠勋到过世界许多国家,研究更多的不是产品,而是那些长寿企业和短命企业的奥秘;他探讨过晋商和徽商的兴衰史,也琢磨过前些年一些知名企业从轰轰烈烈到颓然垮掉的教训。他研究成功,更多的都是研究失败,他告诫国风人时刻要有“末日意识”和危机感,“义商”提倡的是低调和务实。郑忠勋的雄心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树立的,他要把国风做大、做强,要做成一支能经得起12级风浪的舰队,要使“义商”不成为昙花一现的称号,要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品牌代代相传。
2004年,国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以塑为主”的产品定位已经形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已顺利完成,根据第二个五年计划,2007年国风的塑料综合加工能力将突破60万吨,2010年将实现塑料综合加工能力超100万吨以上,确立塑料综合加工业的领先地位。而同时,国风的产业链将向新的领域延伸,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多业并举、多元发展,国风,以强劲的姿态挺进在第二次创业的征途上。
如果说国风是一只远行的大船,“义商”文化则是鼓满劲风的帆篷;如果说国风是一支日夜奔行的队伍,“义商”文化则是一声嘹亮奋进的号音。我们可以断言,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对“义商”文化进行创新、对“义商”精神不断丰富深化,国风这个文化意味很浓、拼搏精神极强的企业就能不断壮大、不断超越、不断进步,将会成为令中国和世界刮目的新型企业集团。还是如郑忠勋在董事长致辞的结尾所自豪宣示的那样:
东方不败,国风久长。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