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术资本>> 名家访谈>> 正文

访旅美当代艺术家谷文达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9-01 20:34:47 阅读:
核心提示:24岁考入浙江美院,师从陆俨少的谷文达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以其“文字符号”“先锋水墨”等系列创作而引起艺术界的极大关注。他说,为了让自己的创作更上一层楼,“使自己具有更强的国际性”,因而选择移居美国纽约发展。

  从创新水墨画到大型头发装置艺术《联合国》,再到大型公众艺术项目“红灯计划”,旅美当代艺术家谷文达的作品一直广受国际艺术界关注。

  “我认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强大一定取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综合国力的强大,简单地说,我在西方和国际上的成功,也取决于中国的发展,”谷文达在其纽约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4岁考入浙江美院,师从陆俨少的谷文达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以其“文字符号”“先锋水墨”等系列创作而引起艺术界的极大关注。他说,为了让自己的创作更上一层楼,“使自己具有更强的国际性”,因而选择移居美国纽约发展。

  “我想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我没有选择欧洲,而是选择了美国,因为美国的多元文化、多种族和它的艺术中心纽约引起了我的兴趣,”谷文达告诉记者。

  初到美国时,谷文达发现,美国人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了解少得可怜,有些美国人甚至认为筷子、水墨画是日本的传统文化。“让国画被西方艺术界认可,在那个时候简直就是妄想,不过现在中国艺术的影响力已经大为改观,中国艺术已经成为国际艺术界的一门重要语言,”他说。

  为了融入美国当代艺术界,全面拓展自身影响力,谷文达开始尝试通过创新艺术形式,拓宽人类认知的界限、情感、思想和表达人性中最深刻的向往以及最有力量的理想。他1993年开始创作的跨人种、跨文化、跨国家的艺术项目《联合国》就是这个时候的代表作。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这是我的理想。”谷文达说,他学习中国国画出身,20多年在西方的奋斗经历帮助他理解西方现代文明。“近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我在中国和美国工作生活的时间各占了一半,这些是我实现理想的基础。”

  谷文达说,在这个理想之外,他认为自己还有一份责任,作为当代艺术家,他希望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延伸成一种当代世界文化。

  他举例说,他将中国元素和时代结合创作了“霓虹灯的书法”,就是把中国当代大都市的繁华和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宁静致远做了一个嫁接。霓虹灯代表开放,代表着这个时代的特点,让中国传统的书法文化通过霓虹灯的介入被当代人接受。

  他还尝试将中国水墨画和动画结合起来。比如,在整个构图是水墨画的基础上,镶嵌一个电视屏幕在其中,让静态的水墨画具有动画和动态的效果,实现了动画和水墨画、现代和传统的对话。

  随着近年来中国文化在国际上越来越流行,谷文达计划将他的艺术作品带到全球的各个地方。

  2009年,谷文达创作的室外大型装置艺术“天堂红灯——茶宫”亮相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这件极具冲击力的作品是当时中国艺术节中最为重要的公共艺术项目之一。“王朝大厦”被打扮成了一个中国亭子,超过5000个红黄相间的中国灯笼像外衣一样裹在它的身上,外立面上还有“茶食”字样,而大厅的内部也布置成了中国茶楼。古老的西方建筑成为一座崭新的中国化地标,无数当地人从各个角度观看、拍照。

  谷文达认为,他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中国背景。“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中国艺术家将得到国际艺术界更多关注,”他说.

更多专题
解读龙矿崛起之谜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煤海劲旅勇创新 丹心所系创辉煌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