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建,一谈起建筑企业,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建筑业200强企业——福建六建建工集团公司(原福建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
福建六建建工集团公司创建于1950年,是国家建设部核准的建筑工程总承包一级企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开拓进取,企业步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令人瞩目的全国施工骨干企业、福建省和福州市的标兵单位、名牌企业和创利税大户。采访中,谈到六建的发展历史,福建六建建工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胜金百感交集,更多的则是喜悦。这喜悦来自心底,来自六建已经铸就的辉煌;这喜悦来自渴望,来自六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000年初,福建六建建工集团公司正式成立,经过调动和整合原有优势资源以及创新经营体制、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竞争实力和抵御风浪能力大大增强。逐步由单一的建安施工企业发展成为集建安施工、设计、工业、生产、房地产开发以及多元化经营格局的跨地域、行业、所有制与国界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企业资产总额达10余亿元,年施工规模达15亿元。据了解,目前六建辖有土建、水电、房地产开发等35个经济实体,并与港澳台商合资控股经营装修装饰、房地产开发、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空调设备制造等多种产业。近10年来,六建共创出国家、部、省、市优质(样板)工程200多项,创精品项目、创优面积、创优率均居全省前茅。最近两年,更是捷报频传:年均完成施工总包产值近10亿元;年承揽工程任务10多亿;喜捧国家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荣获全国先进建筑施工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优秀企业、福建省首届最佳信用企业、福建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六建始终坚持市场现场两场联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科学管理,已逐步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在项目管理上,六建改变了过去一竿子插到底的现场生产模式为矩阵式的动态管理,率先在福建省推行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根据市场运行法则完善项目的组织结构层次,以管理层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以作业层实施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落实,以合同文本的形式规范管理层与作业层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施工现场导入CIS形象战略,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轨。与此同时,把降低工程成本与加强风险管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变革过去企业成本控制主要依靠财务部门的工作思路,将其作为系统工程,强化“干前预算、干中核算、干后结算”的全员成本意识,实施倒逼成本管理,建立健全目标成本管理组织体系、核算、决算、考核体系以及目标体系。在采购上,改分散零星订货为择化集中订货,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在施工中,将控制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落实,使成本核算与控制始终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提高了工程纯利润率。
“建一项工程,铸一座丰碑”是刻印在每一个六建人心中的座右铭。为了建造人民满意的精品工程,六建始终以保证工程质量与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在承揽任务中主动与业主签订创优合同,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实行质量承诺制,无论工程规范大小,一律按创优工程标准组织施工,以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全员、全面、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重大工程创品牌,一般工程出精品”是集团公司对在建工程的指令性质量要求。从基础设施、公共建筑以及各类工业、民用建筑楼房,到处都有六建人建造的精品工程。长乐国际机场航站楼、福建博物馆、福建体育馆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其“优质高速”博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并被授予“福建省重点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六建始终奉行“科技兴企”战略,把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到企业应对入世挑战、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企业要发展,质量要过硬,品牌要响亮,科技是根本;没有科技作后盾,再响的牌子也不会长久”。陈胜金经常这样提醒自己的员工,同时,在科技投入和人才方面六建频频拿出大手笔:严格执行行业强制性标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工程技术标准,强化员工科技兴企意识;积极倡导科技与施工生产相结合,每年有计划地制订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项目,结合单位工程开展技术攻关,努力创建科技示范工程;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好环境,建立了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员培养、考核、选拔、聘用与激励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陈胜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抚今追昔,感触良多。六建——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六建的品牌优势,是以信誉为杠杆,建筑于诚信基础之上的。五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短短的瞬间,但六建五十年间造就的辉煌必将浓墨重彩地载入史册。面对荣誉的光环和骄人的业绩,六建人更加冷静,外延求发展,内涵求突破,向新亮点、新成就迈进,开始了新的征程。
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员工价值大小的充分体现。
品牌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更是一个企业信誉、荣誉和能力的真实写照。黑龙江省火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