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筹区域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其中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并力促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因此,在推进统筹区域发展中,关键是要研究和解决欠发达地区存在的核心问题。“两会”期间,本报记者走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
遏制差距扩大的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
记者: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差距过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依您看来,这种现况的成因是什么?
任玉岭:以己之见,后进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三农”包袱的沉重。可以说,凡是欠发达地区都是城市最缺乏、农民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由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所占比重过大,加上农民收入下滑问题突出、地方财政脆弱、社会需求不足、投资能力缺乏,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困难。
因此,统筹区域发展,要特别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打破就“三农”论“三农”的思维定式,需要跳出在“三农”的圈子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千方百计分流农民。而在农村创造非农岗位是很艰难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分流减少农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能否加速这些地区的城市化,使这些地区的城市多起来、大起来。
城市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记者:列宁曾经指出:“城市是社会前进的主要推动力。”从世界范围看,凡是城市化率高的国家,其发达程度亦高。但这一定理能适用于中国的国情吗?
任玉岭:事实证明,有城市、特别是有大城市带动的空间和区域,经济就发达,人们就富裕;相反,城市缺乏,尤其是没有大城市带动的地方,经济就滞后,人们就贫穷。我国也一样。
举例来说,广东、山东、江苏3个省是中国城市最多的3个省,拥有百万和50万人以上大城市数量均居全国前三名,从GDP总量和排序看,这3个省又恰恰排在前三名。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城市化有利于科技、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科技和文化的创新,更加促进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和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大城市,特别是在远离大城市的农业人口密集区,更要重视特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化是拓展就业岗位的根本出路
记者:您刚才提到统筹区域发展要特别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而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降低农民人口比重,让农民更多的就业。您认为城市化能多大程度带动农民就业呢?
任玉岭:从就业率考虑,城市化又是开创第三产业就业岗位的重要手段。有人测算,第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是第二产业的5—6倍。根据前几年国内的统计,城市规模与第三产业就业率成正比,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第三产业就业率为41.25%,50—100万人的大城市为31.9%,20—50万人的城市为26.2%,10—20万人的城市为21.5%。由此可见,只有适度发展大城市,才有可能推动第三产业大发展,才有可能为转移数量巨大的农业劳动力创造岗位和空间。
记者:以我的理解,是否可以这样概括您的观点,即城市化是最终解决我国目前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是解决农民收入过低和收入增长乏力的治本之策,而且是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经之路?
任玉岭:是的。同时,城市化也是调动内需、推动工业扩张、推进区域统筹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提高民族素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
摆正三种关系保证城市化合理有序推进
记者:在实践中,推进欠发达地区大型城市或中心城市的建设,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任玉岭:要统筹区域发展,就要努力摆正以下3种关系,保证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工作合理有序的快速推进:
第一,要处理好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应该说,在大城市周围大力发展小城镇是绝对正确的,而对缺乏大城市带动的广大农业地区而言,应该把发展大城市作为主要任务。
第二,要处理好增加城市吸引力和现在农民进城落户的承受力关系。提高城市的吸引力是必要的,但也必须认真研究解决降低入城的成本问题,要从降低土地、房屋、增容等费用方面下工夫,以增强农民入城的承受力。
第三,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保护农业用地的关系。国家虽然有使用农田要进行补偿的土地使用政策,但对于平原地带需要加快城市化的农产区,需要有关方面认真处理好城市发展和保护农田的关系,为促进这些地区的城市化,在保护农田政策上要考虑这些地方的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要网开一面,放宽这些地区的土地使用政策,或给出一个适宜的用地比例,以保证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顺利推进。
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员工价值大小的充分体现。
品牌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更是一个企业信誉、荣誉和能力的真实写照。黑龙江省火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