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投资是否过热?中国经济能否在2004年实现软着陆?企业家作为2004年被关注的焦点将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
如上议题出现在不久前闭幕的“世界2004中国年会”上时,很自然地引发了中外经济学界、企业界人士的“唇枪舌剑”。
专家们“怕热”
中国投资是否过热?长时间以来经济学界存在着四种基本观点:一、过热;二、不热;三、局部热总体不热;四、不是投资过热是投资浪费。
“市场经济不完善条件下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除了已存在的像‘三农’问题外,眼下在宏观经济方面出现了更为突出的问题。”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中国遭遇的是“行政主导的投资过热”。
在吴敬琏看来,2004年中国经济将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能否实现软着陆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成为能否成功越过这个关口、成就长时期稳定增长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下面的几组数字触目惊心:2003年中国消费了世界10%的石油;消费了世界26%的钢;消费了世界45%的水泥。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GDP只占世界的3.8%。今后3年,中国钢铁产能将翻一番,铝产能翻一番,汽车产能翻一番,手机产能翻一番,乙炔产能翻一番,纺织、机械的产能翻一番,集装箱、运输的产能翻一番,3—5年之后必然出现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对此,中国银行行长助理朱民意认为,“2003年,我们国家铝的产量是520万吨,有一位非常知名的民营企业家宣布要投资铝业,达到1年200万吨的产量,这个项目如果投产,产量将占全国铝业的16%,这算不算过热?这个项目能不能贷款?”
为此,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投资过热。”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似乎正在进入瓶颈状态,包括交通的瓶颈、原材料的瓶颈、能源的瓶颈等等。”
陶冬把自己对今后两三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概括为三句话:投资硬着陆、GDP增长软着陆、消费不着陆。
企业家王传福的反驳
“中国汽车行业还远远谈不到过热”,说话人是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传福。2003年1月王传福斥资2.7亿元收购了陕西秦川汽车,从充电电池领域杀入汽车业。
“汽车是比较热,但准确地讲是火爆,并不是过热。”王传福也举出了一系列的数字:中国汽车的拥有率,保有辆是1600万台,人均拥有率是1.3%,占有率非常低。按照每年增长50%的发展速度,到2009年,中国的家用轿车保有辆也不超过10%,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汽车的保有量是非常低的。
“现在汽车的价格,特别是中高档汽车的价格偏高,远离国际市场价格,按理说在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中心生产汽车,应该比国际市场便宜30%左右。”王传福说,“中国汽车产业的利润是30%,而福特、通用在成熟市场利润率只有3%到5%,价格还没有降下来,中国汽车能算过热吗?像彩电、DVD、手机等等,汽车必然会进入千万个中国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汽车业的潜力很大,真正的过热要到未来5年以后。”
在由中外经济学界人士主导的“世界2004中国年会”上,来自企业界的王传福显得有些势单力薄、寡不敌众,但他“微弱”的声音也引起人们的深思。
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员工价值大小的充分体现。
品牌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更是一个企业信誉、荣誉和能力的真实写照。黑龙江省火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