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企业新闻发布汇>> 正文

应试教育困局,中国合伙人如何突围?

企业报道  2013-08-05 10:32:49 阅读:

  【《商界》北京专稿/记者 文海军 何俊峰】20年前,应试教育范围扩大到出国留学领域,新东方紧抓契机,在国内英语培训行业顺势崛起,成功上市美国纳斯达克,成为中国教育行业第一股。经过20年风雨发展,应试教育培训在国内趋于饱和,供大于求的时代已经完结。

  竞争对手不断蚕食市场、行业发展持续低靡,尤其在2012年因浑水公司质疑造成股价暴跌后,对于“中国合伙人”能否延续曾经的风光,我们不禁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新东方崛起得利中国教育的失败

  提起中国教育,多数人会不约而同冠以“应试”二字。从奥数热到英语潮,教育一次又一次地被作为谋取优势资源的工具。教育工具化催生二级市场的深耕与细分,奥数、英语、作文等一系列领域迅速被开疆辟土、跑马圈地。自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后,由于前期市场空白,教育培训业迎来野蛮式高速扩张与暴利增长,弄潮儿新东方由此成就了“中国合伙人”这一段传奇故事。

  商品市场化的前提是标准化与计量化。而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以学生发展状况为成果,但一个学生的好与差往往无法简单通过量化指标加以衡量。因此,教育市场化首先必须实现教育成果标准化,应试教育的分数恰恰提供了一个可参考指标,学生通过分数成为了可计量化的“产品”。

  在英语刚刚成为高考拦路虎、出国通行证的年代,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一时难以掌握这门外来语言的学习方法。新东方将英语考试系统化、方法化,通过传授考试技巧,使学生在高考、托福、GRE等各类英语考试中获得高分。通过分数上涨给予家长、老师学生能力提高的表象,新东方在依靠应试教育成功后,相应地强化了应试教育在家长、老师心中的地位,让社会误以为高分数必然带给孩子好前途。

  新东方的壮大与应试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而对于国内无数被考试压得直不起腰、喘不来气的孩子而言,新东方成功的背后也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新东方关店裁员背后的真相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不断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意。智慧的企业家应当懂得将企业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必然落后终致淘汰。

  今年上半年,新东方董事长兼CEO俞敏洪在发布2013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时表示,新东方第三财季共关闭22个教学中心,裁员1200人。表象上看是新东方快速扩张导致课程质量下滑与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双重作用下的急刹车,可究其问题根源,无人察觉是其商业模式遇到了瓶颈。

  新东方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办班、招生、收费。在如此简单的商业模式下,新东方利润的增长靠的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招生规模扩大的关键便是其课程内容。如今,新东方依然沉湎在应试教育催生的应试培训模式中,以提高考试成绩为招生大旗,在素质教育浪潮下固步自封。内有快速扩张带来的授课质量下降,外有安博、新航道、学而思等同质企业虎视眈眈,无法适应社会变化升级原有商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才是新东方衰迹出现的本质原因。

  从新东方2011财年营收构成我们可以看出,优能中学与泡泡少儿两项业务增长强势。

  从2009年开始到2012年,新东方主营业务留学考试营收增长逐渐放缓,而K12业务(优能中学与泡泡少儿)营收趋势日益增强。两者之间的优势互易,表明了新东方应试业务板块的衰落,少儿教育的崛起。

  而K12业务的崛起,并不意味着新东方发现了真正的出路,只是搭乘了一趟“顺风车”。

更多专题
创新成就大业

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员工价值大小的充分体现。

以“绿色”战略展腾企业

品牌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更是一个企业信誉、荣誉和能力的真实写照。黑龙江省火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