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专利>> 理事单位推介>> 正文

从设计角度出发 浅谈—

企业报道  2013-07-30 16:57:47 阅读:
核心提示:  ‘如何既提高产品质量而又不增加控制成本’

  ‘如何既提高产品质量而又不增加控制成本’

  我们经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语虽表述了,‘善事’与‘利器’这一物质事件的辩证关系,但是如果将其转化到质量控制的内涵实质上来说,那么我个人对应的描述就是:企业欲降本增质,重在关键控制。即‘降本增质’与‘关键控制’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解释,“增质”此文专指为:提高产品质量;“降本”专指为:降低制造成本)

  那么欲弄明白这种辩证关系,首先必须要明白什么是“质量”这一实质性的概念问题,其次再需弄明白哪些是‘关键控制’。因为弄明白了“质量”,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找准了‘关键控制’,就能事半功倍、奇功巧达。即:既提高了产品质量,然又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这是因为经济控制论中的“二八法则”已告诉我们,物质的关键特性不会超过总特性的20%。如果按照目前成熟的制造与稳定的加工技术水平,依我个人经验来看,甚至还可以说,其关键特性可能不会超过总特性的15%。而且将来这个百分比可能还会进一步缩小。

  故“准确”地抓住产品的关键特性,其质量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提高,而成本却还可能降达80%(相对全控制成本而言)。“提纲携领”、“扼襟领要”古语也早已言明了此理。—即“准确”是产生“有效”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辩论的结果就是:“准确”是产生“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没有“准确”即使您再努力,也都‘白搭’!—这正若一句趣语所言:‘勤勤恳恳做错事,认认真真帮倒忙’呀。—态度端正,方法错误!

  哪么这里我们首先问,什么是质量呢?质量又称品质GB6583.1-86中定义为,质量是“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总和”。这句话对一般读者来说,可能显得有些较为艰涩难懂,而且该解释覆盖的范围也太大。这里我有针对性的对于制造业来说,用一句浅白的话来表达,其描述为:同种市场认可的需求物质(产品、服务、交期等),在等同的价格、结构、功能的前提下,所具有的更高的寿命、更方便的操作特性,以及满足市场当前各种环境条件下,所具有的更高的可靠性的一种优势,—即‘价格性能比’优势。或描述为:同种市场认可的需求物质,在等同的寿命与操作模式和可靠性的条件下,所具有更低的一种价格竞争的优势,—即‘性能价格比’优势。

  所以质量是一种“优势”,是一种对比性的概念。有‘对比’必然就会有‘变化’。由此可知,质量它不是一种静态概念,而是一种动态变化的“需求”。因为市场对寿命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而且操作的可控性、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高度重视,可靠性要求也在等同地提高。这些诸多‘苛刻’要求的不断提升,必然也就会导致,产品集成化的不断提高,以及新概念、多功能产品的问世,或功能性全新理论的突破等。

  所以这种质量竞争的结果,必然会使企业由其初期的‘业务’性竞争,自然会转向‘技术’性竞争。而且这种技术性竞争还必须带有‘突破’性的发展,—因为技术不带有突破性发展的‘小’进步,或技术维持在当前自认为“先进”的状态水平,都意味着:倒退!!!—这是因为您比其它企业的技术改善达成的“价值率”要低,而且可能还要低得多。—换言之:在快跑的竞技道路上,行走始终是落后的。

  当然这种‘技术’性竞争究竟包含了多少种?涉及哪些方面?早期94版的TS16949中,第7、第8要素所对应的QS、DVA要素项,至少有18个环节与‘实现产品’的‘技术’有关,而且依各‘环节’的不同而截然不同。如,制造过程中员工的操作技能、工艺文件的准确性,以及文件对操作的可指导性等;检验环节中由单纯的产品检验到数理统计对设备与人员的综合状况的‘前期’监测与控制;由以往完全的“人控”到不断被“物控”所取缔的自适应系统或加工中心等等,都体现了‘技术’性竞争的内涵。

  当然对于质量保证体系,还包含有诸多其它方面,如奖惩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完善;TS标准管理体系以及JIT生产体系的科学化实施与管理等等。但是,这里因文章所讨论的侧重点不同,此处对管理方面、生产方面等的问题不做探讨,而且也限于本人水平,以及该方面涉足不深的经历,即使分析,也恐不能给出切实性指导作用的结论。据此,我这里,避‘浅’就‘深’、避‘生’就‘熟’,从我实际的工作角度出发,谈一谈,‘设计’对“降本增质”的作用:

  ‘设计’是‘生产’的入口,‘生产’是‘设计’的实现过程,所以,对于‘生产’按照TS16949标准和LP模式来说,它就是‘产品’与‘利润’这“双重价值”的实现过程。所以‘设计’要从一“动笔”开始,或一“敲键盘”开始,就应当体现出,在满足当前企业制造加工水平的前提条件下,其最大‘利润’与最佳‘功能’的内涵(当然运行质量成本也包含着极大的利润)。所以‘设计’就应当包含有“制造”优化性与“结构”优化性。由此可知,不懂‘工艺’或未经工艺评审的设计就谈不上结构的优化性;不明‘功能’的设计就谈不上品质的完善;没有“运行”或数据化处理的设计就谈不上可靠性分析…。

  —亦即:工艺追求“创新可行、求大善微、整合高效”;设计注重“数律化、防错化、开拓化、简朴化、细节化”。

  为了佐证其理,因篇幅有限,这里用浅白的语叙个例来辅证之,希望能起到旁敲侧击、抛砖引玉的作用:

  事例一,如果您对车加工了解的话,就应该知道“V”型槽比“U”型槽静密封性能好。这是因“V”型槽双侧槽纹不仅有利于密封,而且粗糙度也比“U”型槽底纹低得多。国外用旋压设备加工的“U”型槽,我们加工时就应当采用“V”型槽(假如我公司没有旋压设备),这时您作为一个设计者,那么就应该怎样去设计?我不言而喻,如果您设计采用“U”型槽,那么您就等待客户退货吧。

  但转言之,如果这密封槽是注塑而成,或是车制压铸铝或易切削钢,则反而一般用“U”型槽就可以了。

  所以设计者要有灵活、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以及足够的工艺实践与模拟思维经验。

  事例二,再用一个表浅的类比来说明,假如用压路机去做推土机的事,能将前方一堆散土推到工地吗?否!然而往往我们就有人犯这样的错误,用圆环结构设计的轴承‘旋动密封’环件,不仅工人装配非常吃力,而且漏脂问题也根本没解决,这个简单道理的错误出现,还真发生在某公司一位硕士研究生身上。而且该设计要求上,还进一步‘剜肉补疮’地错误要求‘提高、提高、再提高’内圈密封槽的粗糙度,—使力不到位,不仅给公司带来了无效果的巨大制造成本,而且该产品至今交样未成功。—这就是对某器件工作“原理”的不理解所导致的不合格品。—实属设计的“原理”之不合格!

  所以设计者要有:追‘本’溯‘源’的不弃精神,和对问题有‘类比’与‘放大’的思维技巧。

  事例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可以对产品的质量带来突破性提高。所以作为一个设计者要善于站在感性的肩膀上,去理性地数律化地分析问题—也就是善于建立‘数学模型’。要知道,当您对这数学表达式产生突破性分析时,也就是产品质量飞跃之际。如:在马达设计中“双弧双缸”结构就比传统缸体结构进气体积大(—不经过数学推导,是不能“看”到这一点的),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的优质性能,详见《一种新型气动马达的设计》。所以一项‘数率化’的数学表达式,就有可能让我们找到产品质量提高的突破点。

  所以设计者不仅要有缜密的数学表达能力,而且还要有敢于“突破”的探索精神,即‘勇而不误,慎而不畏’。

  回过头来,我们不妨总结一下,所以,“准确”是建立在“正确”之上的。正确辨因、准确行事,必然会产生有效的结果。该‘行事’用行业专业的话来说就是‘控制’。问题抓得准、方案解得巧,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然“蚱蜢知三秋”,谦虚的胸怀也是作为一个设计者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技术研发中心:尹钢

  2013年7月4日

更多专题
创新成就大业

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员工价值大小的充分体现。

以“绿色”战略展腾企业

品牌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更是一个企业信誉、荣誉和能力的真实写照。黑龙江省火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