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百年沧桑数风流 二次创业更辉煌

企业报道  2013-07-08 16:38:49 阅读:
核心提示: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一座明珠城市。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依傍20多条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改革创新篇

  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一座明珠城市。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依傍20多条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之下,以其蕴藏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孕育而生了我国最早的煤炭生产企业之一——徐州煤矿。它横跨3个世纪,像默默的“孺子牛”,用自己的“黑色乳汁”养育了我国近代工业经济成长;它历经新、旧两个时代的变迁,为新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建设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煤炭资源;它燃烧着自己的百年之躯,照亮了神州大地,温暖了千家万户……如今,这座饱受百年沧桑的煤城,在新一代产业工人的手中,再一次点燃了改革与创业的圣火,以“乌金”般的奉献与开拓精神,唱响了二次创业的主旋律,重铸出江苏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矿)的新辉煌!

  徐州矿务局的开采历史,近代可追溯到1882年。清光绪年间,经两江总督左宗棠批准,徐州道程敬之聘南京候选知府胡思塑组建了“徐州利国矿务总局”。并先后在利国、青山泉和贾汪开采经营。在长达122年的发展过程中,真正赋予它全新生命力的是后半个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l953年在贾汪煤矿的基础上成立了贾汪矿务局,1958年组建徐州矿务局,经历了艰苦创业、曲折发展的历程。50年代初期,徐州惟一的贾汪煤矿探明储量仅几千万吨。为了支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开始建立了第一支勘探队,配合全国专业勘探队对徐州煤田进行全面勘探,揭开了古城地下的秘密。煤层的分布范围,从东部贾汪老区延伸到西部的闸河边缘,从南部陇海铁路沿线扩展到北部微山湖畔,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地质储量达15.5亿吨。徐州煤田扩大后,新井建设逐步展开,至1965年末,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已超过500万吨/年,跻身于全国大型矿区行列,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华东重要煤炭基地之一。原工业基础薄弱的徐州,由此而成为全国著名的煤城。自此,徐州煤矿才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但是,在经过百年开采之后,徐州煤矿面临着资源日渐枯竭和市场经济的双重考验,摆在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看摊守业,将会面临资源枯竭,这无疑是患上了“贫血症”,坐等关停破产;要么进行二次创业,主动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市场挑战,重铸徐矿辉煌。新一届集团领导班子在机遇与困难面前审时度势,以改革为契机、以创新为先导,义无反顾地打起了“二次创业”的旗帜,营造了创大业、谋发展、展宏图的浓厚氛围,精心打造并驾驭着徐矿这艘“巨舰”驶出了传统国有企业的“避风港”,融入了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一路劈波斩浪、纵横捭阖,谱写出百年老矿新时期的新华章,从此开创了徐矿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

  大思路:改革筑基石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揭开了新的纪元。徐矿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同全国同行业大多数企业一样,也面临着许多的严峻形势和考验。

  众所周知,由于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市场客观环境的变化,煤炭市场持续供大于求,导致了煤炭价格一路下跌。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徐矿产品库存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经济运行已经相当困难;而在徐矿内部则面临着部分矿井严重衰老、历史包袱过重,许多问题都需要妥善解决。由于煤炭行业本身的集中度低,任何一个煤炭开采企业对市场产品定价都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种种困难摆在了新任集团领导班子的面前。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他们担负着承上启下、重铸辉煌的历史重任。

  百年徐矿,既有着明显的传统优势,又有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既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又时逢难得的发展与扩张的历史机遇。新一届集团领导班子上任后审时度势,对企业面临的困难与机遇进行了详细而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在新时代面对的挑战:一是现有的煤炭可采储量日趋减少,衰老矿井增加,后备接替资源严重缺乏,转产任务紧迫繁重;二是生产效率低、开采成本高,市场竞争相对处于弱势;三是现有非煤产品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和效益难以承担接替发展的重任;四是人员和人才结构不合理,富余人员多、历史包袱重与企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及特殊岗位的技术工种人员紧缺的矛盾较为突出;五是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滞后于企业发展。在既有上述五大不利因素的同时,集团内部也同时具备着五大有利条件和优势:一是作为百年老矿,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煤炭开采经验和先进技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利于“走出去”积极承揽异地煤炭开采项目,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在一定时间内现有的资源仍可维持年产量1200万吨以上,为徐矿的结构调整起到重要的掩护和支撑作用;三是徐矿地处淮海经济中心区域,交通便利,加之徐州市属于江苏省政府规划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城市化进程不断 加快,有利于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和服务业,为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四是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资产得到重组和优化,历史遗留问题和负担逐步解决,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随着制度和管理不断创新,企业内部活力和凝聚力将会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形成创大业、谋大发展的浓厚氛围。

  领导班子在认真研究和分析之后,确立了集团发展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以创业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管理变革,走出一条煤与非煤并重、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并举、国资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发展的路子,形成煤电一体、多业并进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把企业做强做大,成为行业内的优强能源企业集团。

  围绕着发展整体目标,徐矿以市场为导向、以内部改革为切入点,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和管理创新,以求重筑百年基业,再铸百年辉煌。

  首先,他们在集团内部广泛解放思想、变革理念,培养广大干部职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品质,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旧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旧做法和旧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致力于解决国有老企业人员多、历史包袱重、机制不灵活等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义无反顾地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先后完成了徐矿以及所属数十个中小企业的起始改制,将部分债权转为股权,成功地解决了产权机制问题。与此同时,徐矿还强力调整了机关机构和职能,按照专业化改革方向进行主辅分离,从而构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

  其次,徐矿针对煤炭开采成本偏高的问题,在创新中使企业的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向集约型转变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徐矿为有效应对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确立了以成本为中心的经营管理,大力实施低成本战略,采取了一系列紧缩开支、降本增效的“刚性”措施,对资金、煤炭销售、物资采购等重要环节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使原煤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平衡和调剂了徐矿的资源,遏制了内部自伤性竞争。

  与此同时,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本质安全型”企业规划,以更严、更高的标准,全面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导入全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并针对管理中的漏洞,大力推行职务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了以责任制为核心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使徐矿的人、财、物、产、供、销和系统、制度处于相对和谐统一的状态。如:徐矿的煤炭开采成本最高时曾一度高于市场销售价50到60元,这给徐矿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压力。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通过强化动态成本管理、物资比质比价采购、大力压缩非生产性费用支出、节能增效等多种形式的节支降耗手段,使原煤成本得到了大幅度下降。由“逆差”变为目前的“顺差”,从而经受住了煤炭市场恶性竞争的严峻考验。

  在加强内部改革的同时,他们紧紧抓住目前煤价上扬的有利时机,主动与市场对接,加强市场与用户关系管理,在用大部分资源保证长期老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将一部分用来进行市场调节,争取最大限度地增销增收,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徐矿完成了机制转换,使徐矿总部成为决策中心、利润中心,下属各矿则向成本中心过渡,模拟市场机制按照成本中心的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厂、处或经费包干单位积极向市场化迈进,成为自主经营的实体,大量中小企业进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改造,加快了国有和集体资产的退出,促进和加快了民营化的进程。同时,在做好现有产品经营的过程中,努力向资本经营方面发展,实现企业低风险、低成本和高速度、高效率扩张的目标。

  徐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夯实了企业的百年基业,为二次创业、重铸辉煌、实现做强做大、打造能源企业“航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文章:人才大舞台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激发企业的活力,说到底是激发人的潜能;企业改革与管理的核心,说到底是以人为本展开的。徐矿在改革中冲破传统国有企业人才问题的羁绊,建立了全新的人文理念,为各类人才搭建了一个可以充分施展自己才华和技能的大舞台,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干部员工的创业激情,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

  徐矿新的领导集体从深层次上思考企业发展的战略,企业要做强做大,要想实施集团的发展战略,不失时机地抓住今后一个时期企业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必须有一个过硬、过强的领导班子。因此,徐矿决定从改革干部制度入手,引入竞争机制,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首先,徐矿决定对两名副职进行公开竞聘,一时间在集团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从而拉开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精彩的序幕,并在这个全新的人才大舞台上演了连台好戏。徐矿在选拔集团副职时,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在徐矿内部下发竞聘公告,有22名符合条件的优秀中青年参加了竞聘,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于基层单位。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核、笔试、面试、民主评议、公示监督等一系列考核程序后,两名优秀人才分别被聘任为集团分管生产安全和分管煤炭营销、物资供销的副总经理。徐矿公开竞聘集团级干部的做法,开创了在全省煤炭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

更多专题
创新成就大业

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员工价值大小的充分体现。

以“绿色”战略展腾企业

品牌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更是一个企业信誉、荣誉和能力的真实写照。黑龙江省火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