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企业新闻发布汇>> 正文

卢福堂:工笔绘天地

企业报道  2013-06-27 14:34:46 阅读:

  工笔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乃属于后者。

  一般而言,工笔画家给人的印象都与细腻、精致联系在一起。而著名工笔画家卢福堂却是一位相貌堂堂的北方汉子,画作和画家之间何以有如此强烈反差?“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卢福堂用这一名句提醒人们,一位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切莫想当然与个人外表相联想。“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除了技巧方法,更离不开自己的艺术思想。”

  厚积薄发

  有人说,卢福堂既有“北京爷们”的性格,又有南方能工巧匠的巧手。“豪爽和婉约的矛盾统一,这是艺术的一部分。”卢福堂对此颇为自豪。据知情人透露,卢福堂之所以能得到众多名师的提携,除了自身的艺术天赋和勤奋之外,豪爽的性格也是其魅力之一。

  北京,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曾为六朝都城,不仅有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而且其底蕴更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1960年4月,卢福堂出生在北京这个有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城市。

  从幼年时起,卢福堂就对美术、书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曾经跟隔壁一位木匠学木工活,后来这给我的工笔画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卢福堂认为,艺术的学习和创作是多元的,每一种形态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美感。

  同时,卢福堂还利用闲暇时间,比较系统地读了一些有关绘画、书法方面的书,也认真地临摹楷书、魏碑、篆书、隶书、行书和草书等帖,有古人的,也有现代的。怀着对中国书画的喜爱,众多名家的字画让卢福堂着迷:张大千的山水、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可以说,卢福堂自己构建的艺术大厦,是从幼年打下坚实基础的。

  由于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卢福堂先是到专业美术院校学习国画,后来又学习了装潢专业,交叉学科的优势为卢福堂的艺术发展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让卢福堂惊喜的是,在求学的过程中,竟有缘与一些大师的孩子们同班。“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让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得以和大师们近距离交流。”

  经过潜心学习和研究,使卢福堂对美术、书法方面的知识、认识和欣赏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深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哲学内涵的卢福堂并没有自满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卢福堂把求知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有着精深造诣的大师们。

  蒲松窗,著名国画大师,京华名家;黄均,号懋忱,著名工笔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刘炳森,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些在书画界如雷贯耳的名字,不时出现在卢福堂的拜师学艺名单上。

  提起向大师们求教的历程,卢福堂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不由自主回忆起自己每天到大师家中练习作画的情景。“老师们都很和蔼,但对画画的要求一致的严格。我现在的工笔画,很多业内人士都说线条让他们印象深刻,最初的基础就是在老师们的严格调教下形成的。”

  师徒结对子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使卢福堂与大师之间在有意无意之间增加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得自己的技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弟子,卢福堂非常珍惜每次宝贵的拜师学艺机会,怀着诚心、精心、细心、耐心的态度,虚心地向大师学习,真诚地向老师请教。卢福堂不仅学习大师们的书画技艺,还向大师们学习如何做人,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阅历,提高艺术修为。

  有业内人士透露:“卢福堂和大师们的关系一直都很不错。作为晚辈,卢福堂在学习画画之余,还很关心老师们的生活。老师们生病了,他常会去看望,照顾生活起居。”

  扎实的书画基础和众多大师的悉心教诲,使卢福堂的作品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他的花鸟画作品更加纯厚,精练而耐人寻味。更可贵的是,卢福堂非常注重在生活中寻求素材,并用高超的技法将一草一木精心刻绘,一丝不苟,每当观赏他的画作都会使人有身临其境的亲切之感。“是大师们带我走入崇高的艺术殿堂。我知道在艺术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艰难险阻,会荆棘密布,但我相信在自己的刻苦努力下,在大师们的崇高精神的感召下,我会通向成功的彼岸!”从卢福堂的话语中,人们感受到了大师们对他的深刻影响。

  精益求精

  中国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其中在唐代,工笔画就已经盛行起来。据米芾的《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形似”被摆在首位。有资深书画家这样评价卢福堂的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达到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卢福堂的工笔画与传统水墨写意画不同,他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不仅具有很强的线条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

  更有业内专家表示,卢福堂的工笔花鸟画,多在追求深远、含蓄上下功夫。因此耐人寻味,百看不腻,看过他的画的人都有同感。“他的画极力追求想象中的,心灵所向往的,以至梦中所呈现的最美好的东西。他用这种激情去创作,使画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充满浪漫的诗意,以求达到以物传情、抒情,寄托人间真情的崇高境界。”

  其中,卢福堂的一幅《国色天香》把唐朝李浚《摭异记》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展现无遗:这幅牡丹画所展现的是牡丹盛放时的情景,画面布局合理。背景是鹅黄色,留给人想象的空间。花瓣的边缘处线条一气呵成,花蕊金黄,和鲜艳的花瓣相互映衬更显富贵。花瓣、花蕊都尽量做到了逼真,十分生动形象。绿叶簇拥着花朵,枝干倔强挺拔,力道十足。牡丹静静地开放,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这幅作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审美情趣浓厚,是一幅国画牡丹的上品之作。

  而卢福堂的《画龙点睛》中,通过将人物形象眼神和举止变化,进行提炼概括升华,进而彰显出描绘对象的情感、性格和气质,莫不栩栩如生:一条猛龙突然冲出墙壁,正欲飞向天穹,而周遭弥漫的翻滚云烟,旨在烘托突如其来的白龙腾飞态势。意象塑造准确,笔触变化多端,落笔娴熟有神,艺术个性鲜明,富有十分强烈的图画叙事性和神采意韵魅力。真可谓是耐人寻味、过目难以忘怀。“工笔画的精髓在于充分展现了独具魅力的东方神韵。”卢福堂在采访过程中多次对记者这样表示。在他看来,中国工笔画融合文学、书法、哲学、语言,并吸收了东西方新视觉艺术语言的元素,才有了如今的生生不息。

  卢福堂将传统工笔画的勾勒、渲染,平面表现的装饰性以及西方写实主义手法和梦幻般的意境都融入到自己的工笔画创作中。中国线描有18种方法,他主要采用高古游丝描法,行云流水描法,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认识与挖掘。

  宋代杰出画家李公麟的一幅《维摩演教图》,场面宏大,长纱飘带,相互穿插得疏密适当,繁而不乱,每条动荡的线条,都紧扣人们的心弦,给后人以很大的影响。

  由于《维摩演教图》的艺术水准很高,一般画家都不轻易触及。小时候,卢福堂在故宫多次观摩《维摩演教图》并被它深深吸引。“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创作一幅佳作向前辈大师致敬的心愿渐渐在卢福堂心中生了根。

  为了使自己创作的《维摩演教图》尽善尽美,一向做事精益求精的卢福堂开始仔细推敲起来,曾经有一段时间,无论走路、吃饭还是睡觉,卢福堂的世界被这幅传世名画的影子包围着。然而,虽然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和挑灯夜战,但却始终得不到《维摩演教图》的神韵。

  显然,要想创作好《维摩演教图》尽善尽美,就必须深入的了解《维摩演教图》背后的故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卢福堂接触到了《维摩诘所说经》。实际上,这部经典也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部经文。这部经典对中国民间的戏曲、歌曲、歌舞,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无与伦比。

  诚心而为自然非同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卢福堂终于临摹出了极具神韵的《维摩演教图》。该作品栩栩如生地把佛学的博大精深和禅意无限表达出来,让人叹为观止。

  卢福堂虽然默默耕耘,但是其作品深受大师的认可。书画大师黄均对艺术向来高标准严要求,他常用古人“金针度绣、巨刃摩天”告诫学生只有掌握了工笔和写意的全能,才能开拓出更广阔的国画领域。有一次,卢福堂带自己的《八十七神仙像》拜访黄均先生。当《八十七神仙像》展开后,一向不轻易给人题字的黄均先生赞不绝口。迅速拿出笔来提字“笔精墨妙,及未曾有,更上一层,流传远久”,惜才之心,可见一斑。

  卢福堂在《八十七神仙图》中,用自己深厚的线条功底描绘了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那优美的造型,生动的体态,将天王、神将那种“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冉冉欲动的白云,飘飘欲飞的仙子、使整幅作故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

  书画如其人

  卢福堂为人豪爽,处事果敢,对名利淡然,一如其画。

  在流行画风泛滥,俗态横生的当今画坛,卢福堂始终坚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原则,在努力着。

  有人说,卢福堂的作品与他做人如出一辙。他的书画作品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胸罗万象,书卷气实足。细细品读,深知他对一些名家名作的揣摩下过大力气。笔笔画画皆有渊源,特别是对工笔画更是心领神会,而又能跳出藩篱,成其面貌。他的作品充满着一种本真,去雕饰、存静寂,内在张力却是震撼人心。

  如今,在艺术殿堂纵横驰骋的卢福堂,在工笔画技法上不断创新,把现代技法与传统巧妙的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使这一传统的画种更加高雅、丰富,雅俗共赏。他的作品构图严谨,疏密有致,用色或清淡典雅,艳而不俗;线条构勒有力,收放自如,深得工笔画之精髓。卢福堂举办过多次展览,曾获“2010民族文化影响力人物”荣誉称号,其事迹入编《中国民族文化人物志》。如今,他的作品也已经传到日本、英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颇受藏家器重。

  但在卢福堂心中,现在还不是享受收获的时候。他一直把发扬和传承工笔画当成自己的肩负使命。为了进一步发扬和传承这门悠久的艺术,卢福堂决定牺牲自己宝贵的创作时间,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上。“我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让他们把这种艺术和精神传承下去。”卢福堂对此有着很高的期待。

  “卢福堂是个很有慈悲情怀的艺术家。”据卢福堂的朋友介绍,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卢福堂心系社会。当他得知要举办抗击“非典”的活动时,毫不迟疑地献出了自己精心创作的珍品书画。玉树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向震区人民献爱心热潮,卢福堂更是心潮澎湃,奋力挥毫,将拳拳之心化为精品献给震区人民。

  卢福堂的画品如人品,自己的格言是低调做人,高尚行事,不喜欢张扬,论其形,行其事,外圆内方,严肃自我,广交朋友。

  品读卢福堂的作品,让人回味无穷,心怡神往。(文:华藏海 陈义欢)

  卢福堂档案简介

  卢福堂,别名卢艺豪,男,汉族,1960年4月生于北京,自幼喜爱美术、书法,曾在专修国画时任教老师蒲松窗、黄均、刘炳森、张世简、金鸿均、徐湛等;另有缘私拜著名画家藏岚光、宋君芳、付石霜、孙怀德为师深造学习中国画及书法。

  现任中国书画篆刻家协会理事;中国农工党东方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高级研究员,被授予“2010民族文化影响力人物”荣誉称号,并将本人事迹入编《中国民族文化人物志》;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民俗艺术研究院书画师。

  曾在支援抗击“非典”,玉树地震等社会活动中积极献画;1995年8月为庆祝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献画,并在中国美术馆参展;1995年底在北京政协杂志发表作品《天女散花》;1997年为香港回归献画;1997年作品《秋色》编入《跨世纪著名书画艺术家经典》;2007年9月作品《国色天香》编入《首都统一战线“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主题书画摄影展作品集》;2010年在纪念中国农工民主党建党八十周年书画展中,作品《华容道之关羽》编入《丹青礼赞》并获三等奖。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展览,多部作品已传到日本、英国、新加坡、美国等。

更多专题
创新成就大业

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员工价值大小的充分体现。

以“绿色”战略展腾企业

品牌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更是一个企业信誉、荣誉和能力的真实写照。黑龙江省火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