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全球视野>> 正文

SMC布局中国产品市场

企业报道  2013-06-26 14:30:44 阅读:

  作为美国著名网络设备制造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SMC的水平基本上代表了全球网络产业的领先水平,进入中国市场后,它面临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

  一方面来源于其它国外厂商,由于他们进入中国远比SMC早,因此赢得了很好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来源于中国本土厂商,在SMC进入中国之际,国内厂商,如华为、紫光比威、清华同方、实达网络等,已经完成了初期的经验储备,而且正要进入高端。

  然而这更激发了SMC对中国市场的信心。2002年底抢滩中国、2003年试水无线、2004年全面布局中国市场,顺利走上了制胜高端的道路。

  只有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SMC显然精通这个道理。一方面,SMC高性价比的产品在市场上畅通无阻;另一方面,它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市场布局。2003年初,SMC设立了一家全国总代理,来满足资金流、物流以及渠道拓展功能,并开始在全国招募到20余家地区总代理。他们充分考虑到竞争的强度,一方面鼓励渠道成员之间的有益竞争;另一方面又积极引导渠道成员的合作,协调其冲突,加强渠道成员的沟通,努力使各条渠道有序运行,实现既定目标。在2004年的市场规划中,SMC的全国总代理将由现在的1家发展到3家,并将在大城市招募地区总代理40余家;在小型城市以发展渠道增值商为主,规模将达到300多家,而系统集成商将扩展至150家,随即,SMC的销售人数也将大幅度增加。

  同时,SMC开始思考在中国市场的位置。作为在美国网络业成功行销30多年的国际化知名品牌,SMC拥有比多数同类国际厂商更为丰富的产品线。同时,SMC在网络产品领域始终保持着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

  而此时的中国市场,也正式进入了一个高端设备普及期。2000年的时候,中国只有在163的骨干网中使用了6台高端路由器;到了2001年,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的骨干网以及中国网通的CNCNet都换成了高端路由器;2002年,各种“金”(金财、金税、金盾等)字工程相继上马,骨干网设备在各个行业内得到全面使用;2003年,高端设备开始由中央向地方普及,市场容量空前放大。

  此时,一个明确的“宽带时代”已经来临,网络设备提供商CISCO、3COM等各大公司都推出了千兆甚至万兆交换机和大型企业网解决方案,积极引导客户需求朝宽带化发展。本土厂商如华为、联想等也在2003年的时候挑起千兆的战旗。

  SMC在市场酣战之余,也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中高端市场。对于SMC而言,要决战高端市场,产品是不成问题的,因为SMC在高端领域拥有全千兆可网管层交换机系列产品,同时,它一方面加紧引进美国高端网络设备,另一方面加紧本地化,致力于满足本地化需求。由上海的研发部门承担起这一任务,保证今后的产品尤其是网络管理产品都将采取中文化界面。

  同时,SMC透露了2004年产品发展主轴,包括中小企业、电信、教育、家庭等行业方案,也将推出部分高端产品。

  在中国,有些网络公司完全依靠自己的研发力量,从最低端产品做起,逐渐向高端衍生,在自有技术掌握上占据了一定的主动权。但在国外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市场背景下,其低技术起点、高时间成本和高机会成本的缺点也日益突出;还有一类公司是自己不具备技术实力,与其它技术型公司进行合作,在技术转让上实行“拿来主义”,这样虽然在短期内能够抢到一定的市场先机,但从长远来看,无法掌握自有核心技术终究是阻碍公司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2003年,国际、国内网络厂商一致看到高端市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普遍陷入了深沉的无奈。对国内厂商而言,高端产品市场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很严格,又要其性能稳定和功能齐全,还须不断的努力去掌握核心技术,最终慢慢地往这个领域里渗透。对国际厂商如CISCO、3COM而言,2003年,总体经济环境的不理想,用户更愿意投资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他们也把兴趣点放在研发成本更低的产品,以适应用户的需求。

  就这样,高端市场留给SMC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机会。虽然这个机会的存在周期并不长,但对于谙熟市场的强手而言已经足够了。

  在中国的网络产品市场上,近几年来一直维持着“烽烟并起,群雄聚集”的局面,大家都将自发地找到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相信,挟原创技术和高性价比之利的SMC,将会在高端领域有所作为。

更多专题
创新成就大业

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员工价值大小的充分体现。

以“绿色”战略展腾企业

品牌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更是一个企业信誉、荣誉和能力的真实写照。黑龙江省火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