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在建国之前是一个完全的消费型城市,连根钉子都不生产。在建国之后,当中国进入初级工业化历史时期,北京被选定为工业城市,发展起了一批工业企业。到了知识经济兴起的今天,北京又面临着再次选择,但是,如何从事知识经济制造业,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目前,北京在如何选择制造业方面存在一些认识分歧。实际上这种分歧主要发生在传统产品制造业和新兴的知识产品制造业之间,主要是人们没有摆脱传统制造业的概念范畴。
把制造业范畴扩大
有文章说,北京的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而工业一直以电子、化工、冶金、机械、汽车、纺织、轻工、建材这八大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偏于重型化,2000年以前,重工业约占全市工业比重的60%,这说明化工、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仍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工业制造业对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譬如,北京市每年的生活用水仅占总用水量的20%,大部分用水被重工业消耗了。如果继续发展这些工业制造业,北京地区的水资源就会不堪重负。
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和建筑业异军突起,占据了工业生产的一定比重,但工业中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那么北京今后要发展哪些制造业呢?首先需要对制造业的概念进行再认识,传统的制造业仅仅局限在物的制造上,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有关的一切生产都可以纳入到制造的范畴里去。譬如教育行业,就是人才的制造业,医疗行业也是与人有关的健康制造业。过去一谈制造业就是物的制造,而很少想到在科技发达和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制造业的领域有了巨大的扩张。
脑力制造业和体力制造业的区别
因此,在北京这样一个文化发达的地区谈制造业,必须上升到另一个层次来考察,必须提升制造业的内涵和概念。要将与人有关的一切需求都纳入到生产制造的范畴中去。
制造业已经分化成了传统的制造业和新兴的制造业两大范畴。传统制造业主要是用物力和体力制造,新兴制造业主要是靠脑力制造,这是两种制造业最大的区别。北京市要着重发展那些精神文化方面的制造业,而不是传统制造业。而在传统制造业方面,譬如建材、纺织、汽车、化工等方面,北京与全国各地比起来没有任何明显的优势。
因此,北京市今后要明确制造业的发展目标,一、北京市要成为一个人才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产业;二、北京要成为一个文化精神产品的制造业基地,大量生产知识文化产品,抢占全国市场;三、北京市要成为健康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强项的医疗卫生业;四、北京要成为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产品和软件产品的制造基地,譬如软件业就是用大脑制造知识产品;五、北京要成为全国最大的信息制造业基地,新闻出版就是一个很大的制造业。
在优先发展这些制造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发展传统的制造业,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制造水平。在最近几年,传统制造业可能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我们的目标是在数年之后,新兴制造业的比重超过传统制造业。有了这样的认识思路,北京地区在未来几十年或上百年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
产业选择不能只顾一时之需
今天北京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工业化进程中进行新的产业转移?这场转移不仅是实物的,更是人力的。由于在初级工业化进程中,北京打下了一定的工业产业基础,不仅有一批工厂,更有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与此相关的政府配套人员。工厂和机器可以通过折旧等办法进行处理,但工程技术人员难以安置和转移。并且,这样一批工业力量还要千方百计地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传统的工业力量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北京的产业转移必须在原先的工业基础上进行。
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有多方面的因素来配合,要充分发挥自身已有的那些优势产业,如教育、医疗、旅游、咨询等,将这些领域的产业做大。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往往有起伏,例如2002年上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连续6个月出现负增长,使得严重依赖电子信息产业的北京经济发展出现了速度明显放缓的迹象,这导致一些人的目光又转向传统工业。但不久电子信息产业又恢复了生机,今天已经是另外一幅景象了。这些现象都说明,北京以服务业和知识经济为龙头的发展方向不可动摇。从长远眼光看,北京切不能为了一时之需而饥不择食。
(作者系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