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解读宝钢成长谋略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6-19 15:28:09 阅读:
核心提示:继去年年底与世界钢铁业排名前两位的日本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欧洲阿赛洛公司联合投资65亿元人民币生产顶级汽车用板之后,今年年初又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联合投资15亿美元兴建大型综合性钢铁厂,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项目。

  2004年开春以来,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成为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继去年年底与世界钢铁业排名前两位的日本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欧洲阿赛洛公司联合投资65亿元人民币生产顶级汽车用板之后,今年年初又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联合投资15亿美元兴建大型综合性钢铁厂,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项目。宝钢集团近期在发展和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的一步步坚实步伐和令人瞩目的业绩吸引了媒体的关注。

  不少媒体注意到,去年年底宝钢集团与新日铁、阿赛洛正式签订合作协议的日子——12月23日,正是25年前原宝山钢铁公司(宝钢集团前身)破土动工的那一天,25年后,宝钢集团历经一、二、三期工程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并以出色的经营业绩,被国际钢铁权威咨询机构WSD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之一。而且就在去年年底,宝钢集团曾直接向外界宣布其2003年销售收入预计为1100亿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是132.5亿,将大大超过世界500强末位企业的销售额(100亿美元多一点),换而言之,宝钢集团已经完成成为世界500强这一历史性冲刺目标。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宝钢集团选择了一条理性的在国内外合横联纵的发展道路。从联手平煤、金川、一汽、上汽、淡水河、哈默斯利等上下游产业链集团,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对国内市场主流渠道的掌控力度,到与首钢、武钢、新日铁、阿赛洛等同行巨头合作,并借力推动其国际化进程,宝钢集团走出的是一条重要的成长路径。正是通过不断创新和持续扩张来膨胀公司规模,成就企业梦想,宝钢集团用25年时间就聚蓄了逼近世界钢铁巨头的实力,引领了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模式。

  合横

  宝钢集团的不断成长壮大与钢铁主业实力的积累经历了多次联合重组和合资合作的过程。

  1978年12月23日,原宝山钢铁公司在长江口畔打下第一根桩,宝山钢铁正式破土动工。1985年9月15日,宝山钢铁一号高炉点火成功,第一批钢铁产品随即被生产出来。不久,另外两座高炉也相继建成后点火投入生产。在随后的10几年时间里,由于国内市场建设需求很大,宝山钢铁生产发展很快,经济效益节节攀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2000年12月12日,宝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在国内很快形成了与首钢、武钢三强鼎立的局面。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轮建设投资热潮过后,国内钢铁市场显出过剩态势,价格下滑,钢铁企业间竞争加剧,一些老企业陷入困境。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下属的几家钢铁厂情况就是如此。在中央和上海当地政府的要求下,1998年11月17日,以宝山钢铁为主,吸收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和上海梅山(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中国最大的钢铁集团。

  联合重组上钢和梅山,对宝钢集团是一次重大考验。当时很多方面都持怀疑态度,认为老企业非但救不了,还可能拖垮原宝山钢铁,连标准普尔对企业的评级也下滑了。但宝钢集团靠齐心协力和扎实工作顶住了压力,不但使原宝山钢铁蒸蒸日上,而且老企业改造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宝钢集团的普碳钢、不锈钢、特钢制造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标准普尔对宝钢的评级也逐年回升,目前已上调至BBB,前景展望稳定。

  联合重组完上钢和梅山,把自己的根基打牢以后,宝钢集团把眼光投向全国格局。

  2000年前后开始出现新一轮钢铁热,钢材价格上升,社会投资和地下钢铁企业数目增加,市场竞争出现混乱局面。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形势,宝钢集团与首钢、武钢加强了战略合作。2001年3月20日,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分别与首钢、武钢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书,逐步在研究开发领域、原材料采购领域和运输领域等展开深层次合作。

  宝钢与首钢、武钢都肩负着把中国建成世界钢铁强国的历史重任,他们之间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在中国钢铁业尚属首次,是中国钢铁业适应国际发展潮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开端。三家企业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各自企业的竞争力,对规范市场、有序竞争和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全球钢铁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钢铁企业虽然从总量上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2亿吨,占全球钢铁年产量的1/5,但在产品结构上还非常不合理,汽车钢板、不锈钢等附加价值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很低,尤其是在中国汽车市场日益壮大的今天,各大汽车厂商对汽车钢材,特别是高等级汽车用板的需求在不断增长,然而由于技术和产量的限制,目前中国尚有50%汽车用钢板需进口。“生产、消费、进口”三个世界最大国地位并存,因此通过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是企业迅速占领高端市场的捷径。

  宝钢集团充分看到了市场显露的空间,积极谋求与国际钢铁巨头的合作,以此推进市场机会的获取和自身的进步。

  2003年12月23日,经过1年多的谈判,宝钢集团旗下的宝钢股份与新日铁、阿塞洛合资建设1800毫米冷轧工程正式签约,携手打造世界上最好的汽车板。该工程生产规模为年产量170万吨高等级汽车板,投资总额约65亿元人民币,宝钢股份、新日铁、阿塞洛分别占50%、38%、12%的股份,项目合资期限为20年。该项目在有利于国际钢铁巨头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也进一步了加强宝钢股份在汽车板制造和用户服务方面的技术支撑,使宝钢股份汽车用钢板生产技术和效率达到更高境界。

  而随着近几年来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的扩散,重整生产基地布局,走出去并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成为宝钢集团必须要考虑的事情。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最终成为选定的合资合作伙伴。2004年1月31日,宝钢集团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资在巴西建大型钢铁厂的前期合同签约,钢铁厂集采矿、冶炼、轧钢和经营于一体,拟于2007年至2008年建成,近期年产钢板370万吨,远期750万吨,产品全部出口,预算总投资约15亿美元。目前项目已进入启动阶段。

  通过几次联合重组和合资合作,宝钢集团迅速膨胀了公司规模,钢铁主业不断做大做强,大幅度提升了在国际钢铁界的实力地位。目前宝钢集团年产钢能力2000万吨,世界排名第五。

  联纵

  宝钢集团除了与同行业联合重组或合资合作夯实自己的实力之外,还加大了与上、下游公司合资合作的力度,通过战略上的创新来保证企业的发展利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都担心的是产品销售问题,千方百计与自己的客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利益联系,借此增强对市场主流渠道的掌控力。宝钢集团自然也跳不开这种模式,首先是频频与下游产品消费商——国内三大汽车集团联手结盟,以协议稳定住汽车板材销售大单。

  2003年6月21日,宝钢集团与一汽集团签下总体合作协议。此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宝钢如何为其最大的客户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一汽集团每年使用宝钢集团的汽车钢材达到26万余吨,为最大客户。宝钢集团把以前由一汽承担的许多钢材加工工序转而为两家共同协作,比如落料、冲压、拼焊。同日,由宝钢控股、一汽和日本一家商社参股的钢材加工配送公司在长春建立,专门满足一汽集团需求。

  7月23日,宝钢集团与上海汽车集团等签下类似协议。11月9日,宝钢再次与东风集团把酒言欢。

  不到半年的时间,宝钢集团与国内三大汽车集团都定下全面合作协议。此举除了巩固加强与客户的合作,确保上下游伙伴“伴随发展”模式的实现,能够分享汽车行业利润,希望有机会进入跨国汽车厂商全球采购链以外,同时也能掌控国内最主流的汽车钢材市场,阻止国外钢铁巨头把持行业的话语权,加速国内企业的壮大。

  不但如此,宝钢集团还加强了与自己上游产业原材料和燃料供应商的盟约,千方百计搭建企业利益和风险链条。

  早在2001年,宝钢集团就分别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澳大利亚哈默斯利铁矿有限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双方在合资办矿、合作销售、煤炭资源运输等领域开展合作,并确保了宝钢集团在铁矿石资源上的长期稳定和低成本供应。

  与此同时,宝钢集团加强了国内最大的镍钴生产企业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金川集团公司的合作。按照协议,宝钢将作为发起人之一,参与金川股份制改造,双方建立资产纽带关系,同时实施产品长期贸易和重点联手投资海外镍钴项目等领域的战略合作。

  钢铁业与燃料业特别是煤炭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加强与煤炭企业的合作、建立牢固的生产能源供应体系成为宝钢集团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2003年10月31日,宝钢集团与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在同等市场条件下,宝钢集团优先采购和销售平煤集团的煤炭及相关产品,协助平煤集团开拓长江物流市场及海外市场,积极参与平煤集团的项目开发建设和资产重组;平煤集团则以优质的煤炭产品优先供应宝钢,并积极参与宝钢的对外贸易业务。

  在与自己的上游原材料和燃料供应商以及下游产品消费商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关系以后,宝钢集团显得丝毫没有后顾之忧,而且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行业有机会、市场有空间,企业就完全可以一直开足马力,保持快速成长。

  贴牌

  2003年9月1日,一条题为“贴牌生产模式首次由宝钢引入国内钢铁业”的新闻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好奇和讨论,业界认为这是宝钢集团成长谋略中的一种品牌策略。

  有媒体报道,广东一家民营钢铁企业高明基业冷轧厂,自2003年4月开始被允许可以使用宝钢的品牌,双方签订了协议,高明基业冷轧厂改名为宝钢南方高明基业冷轧加工基地,宝钢集团以“贴牌”方式,并派驻员工到高明基业冷轧厂,高明基业则全面移植宝钢管理模式,产品生产严格按照宝钢工艺质量标准把关,生产流程、工艺安排、信息系统等各方面都将具备鲜明的宝钢特征,产品以宝钢国际贸易公司的WINPALS品牌,在宝钢南方销售网中销售。

  近两年,国内钢铁产品在不同市场需求有差异,有些地区供应缺口很大,面对长期的市场潜力,宝钢集团在一些地方有必要逐步加大“本地化产销”的比重,没有局限于直接投资或合作设厂的模式,而是采取了简单有效的“贴牌”管理模式,正显示出一个大企业灵活应对市场、抢抓机会的能力。同时,随着钢铁行业的再次升温,投资热可能会带来竞争的加剧,为了规避过度的市场风险,化竞争为合作,及时引入“贴牌”生产模式,将潜在竞争对手纳入自身市场范围之内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对策。

更多专题
解读龙矿崛起之谜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煤海劲旅勇创新 丹心所系创辉煌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