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6月15日
瓶装可乐里有金鱼
5月4日下午,家住西安长安区的温女士在超市购买了两瓶600毫升的百事可乐,居然发现可乐瓶中漂浮着一个红色的物体。仔细辨认后,瓶子里的红色物体,竟然是一条金鱼。顿时,温女士恶心的反了胃。超市工作人员鉴别后称,金鱼已经死了很长时间,排除了她本人所为的可能性。网友对此最关心的问题在于:这么大的金鱼是怎么进的瓶子?有网友戏称“捣鬼的人很有创意”、“肯定是刘谦干的”。
据一位熟悉饮料行业生产流程的人士介绍,大部分饮料都是通过针状喷头灌注的,所以金鱼不可能是在灌装时进去的,那么这条金鱼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进去,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去的呢?
瓶盖有隐患,厂家很淡定
问题出在哪里?既然生产环节不会出问题,问题会不会出现在瓶子本身呢?
我们在网上搜索到了一段解密视频,视频中完美的解释了金鱼是如何进入到可乐瓶中去的。视频观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yNjA0NDc2.html
记者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还意外的发现:2011年中国商报曾以《康师傅茶饮料瓶盖被疑存隐患》为题,专版报道康师傅瓶盖缺陷问题。
报道称康师傅的瓶盖可以轻易开启并复原。记着通过数种途径向其数次反映,淡定的康师傅企业拒不改正;有关人士居然声称,饮料利润很小,原本就挣不了多少钱,如果改用一次性的防伪瓶盖,企业就会赔钱。
瓶盖缺陷是整个瓶装饮料行业的通病
为了验证中国商报报道的真实性,记者通过特殊渠道联系了两位专门关注瓶盖安全的人士,他们为记者做了一个实验。从超市买来不同品牌不同系列的几种知名品牌饮料。记者回避五分钟后,发现这几瓶饮料中分别被放入了金鱼、绿叶等物质,而瓶盖完好无损,丝毫看不出打开过的痕迹。当记者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时,他们拒绝了记者的要求,表示如果被非法分子利用,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瓶盖安全有国家标准
作为瓶装饮料包装中的瓶盖,是否有国家标准制约呢?
记者在中国标准协会查询到,早在2010年中国就有关于塑料防盗瓶盖的国家标准《GBT 17876-2010 包装容器 塑料防盗瓶盖》,其中关于塑料防盗瓶盖的定义为:用塑料制成,经封装,开启后,不能恢复其原包装形式。可见,现在市场中大部分饮料的瓶盖并没有达到国家标准。
作为一件市场流通的商品,饮料本身与包装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厂家在保证饮料本身符合国家标准的同时,也应保证包装符合国家标准。
饮料生产企业应为消费者负责
如果当时孙女士买到的饮料瓶中不是肉眼明显可见的金鱼,而是难以发现的有害物质,后果会是什么样的呢?谁又能保证自己之前喝到的饮料就是没有被开启过的呢?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我们希望饮料企业能够站在利润与责任的天平上。当然,发生于产品流通环节的意外情况,不能算是饮料本身质量问题,但是厂家是否有责任、有义务从各个环节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不给不法分子留下任何机会呢?
相比饮料产品激烈竞争、各种“多送100ml”,“买二送一”,“开盖有礼”,“品牌广告”这样的大笔花费,升级瓶盖安全应该不是难事吧?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