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深交所重发新股五大猜想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6-14 18:00:45 阅读:
核心提示:  2月10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了《深市市值配售业务全网测试方案》。据了解,本次测试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深市市值配售发行新股业务包括申购委托、配号、摇号抽签、放弃认购申报、新股款扣划等;二是深市发行新股的上市挂牌交易、结算全过程包括委托申报、集合竞价、连续竞价和资金结算等。

  2月10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了《深市市值配售业务全网测试方案》。据了解,本次测试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深市市值配售发行新股业务包括申购委托、配号、摇号抽签、放弃认购申报、新股款扣划等;二是深市发行新股的上市挂牌交易、结算全过程包括委托申报、集合竞价、连续竞价和资金结算等。

  此前的1月30日,在TCL集团的深市换股仪式上,深圳市代市长李鸿忠虽然承认“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新股发行”,但他同时又意味深长地强调,“我可以说是希望之船已经看到了桅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盼望(新股发行)的局面将在深交所出现。”

  看起来,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脚步声愈来愈近,笼罩在深交所上空将近4年的新股停发乌云正在散去。总部设在深圳的景顺长城基金公司一位基金经理甚至乐观地预测有望在今年“两会”之后恢复发行。

  早在2000年7月,根据中国证监会的布置,由深交所筹建创业板。从当年9月开始,深交所为了给创业板让路,暂停了新股上市业务,所有新发行股票全部转到上海证交所上市流通。却不想这一“暂停”就将近4年,创业板的推出一直处于“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尴尬境地。

  不过这一状况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国务院发布《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的纲领性文件,引发了对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以及带来的市场变化诸多猜想。

  猜想之一:锁定中小企业

  《意见》提出,“要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人们猜测,在此指导意见之下,证监会将把流通股在5000万股以下、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集中在深交所发行上市。国家信息中心徐宏源建议,既然是成长性公司,就可以接受低于5000万股的IPO,比如4000万或3000万的股本规模。著名股份制专家刘纪鹏还提出,“在未来发展中,深交所可以考虑对上市企业规模从现在融资后总股本达到5000万下降为融资后总股本2000万,但其它标准不降低,这样有利于向中小企业倾斜。”

  尽管业内对中小企业融资额的最低标准还有待争议,但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将给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带来融资机会却是无疑的。

  中小企业融资难早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尤其是缺乏直接融资的渠道,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更是嗷嗷待哺。业内人士认为,深市将所发新股定位在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这一市场的建立势必呈现多赢的局面:社会大量闲散资金找到了合适的投资渠道;社会投融资需求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得到资金的强有力支持。

  刘纪鹏建议将证券业协会的退市代办转让系统纳入深交所,合二为一,统筹安排。“深交所目前没有场内交易,是无形的电子交易,今后深交所可以作为OTC(场外交易)市场的高级形式,电子自动报价系统还保持存在,它融合了主板的小盘与证券业协会的退市代办转让系统。”刘纪鹏的观点得到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的赞同,他认为,“在巩固主板市场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功能上与主板不相同的OTC市场,而深交所可以借鉴OTC市场的模式,并将其纳入OTC市场体系之中。”

  猜想之二:深沪新格局

  显然深交所新股发行情系中小企业,这一举措不仅在融资规模上构筑起证券市场的多层次体系,而且对深沪两个交易所的功能定位也将进行重新分工,从而形成两个交易所发展模式的不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深沪交易所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下创立的,事先并未进行分工与分布的深入谋划,两个交易所采取的是同一上市标准、同一交易标准和同一信息披露要求。如果说在90年代初我国证券交易制度开创时,设两个完全相同的交易所有试点必要的话,在当今发达的IT技术支撑下已纯属资源浪费。”他认为,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应抓住时机,调整好深沪两个交易所现存的不合理布局。

  南方证券研究所所长郭夏南也认为,沪市做主板市场,深市做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使两个市场各具特色。他的理由是,上海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工业化城市,在上交所上大型、蓝筹企业比较适宜。而深圳年轻、有活力,若把创新性、成长性的公司上市放在深交所,从地域上看也符合其特点,同时对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同样起到孵化器的作用。

  “这样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对于规避同类型交易所导致的恶性竞争、对于提高国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都会大有裨益。”深交所副总经理张颖强调。

  猜想之三:深圳重获新生

  实际上,大有裨益的还有深圳市。

  由于有深交所的存在,曾带动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投资银行等相关行业在深圳的蓬勃发展。深圳市常务副市长李德成说,“金融业在深圳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产值约占GDP的12%。”

  但新股发行被暂停的近4年里,深圳金融业遭受重创。市场化活跃程度越来越低,不仅造成深交所市场资金大规模流失,而且在其开户的数量也不断减少。部分深交所投资者为更方便参与上交所新股申购或新股市值配售,往往转投沪市。从规模上看,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市价总值,深沪两市原来不相上下,但在深交所不发新股的近4年里,有200多家企业在上交所登陆,如今的上交所市价总值大约是深交所的两倍。

  据不完全统计,深市停发IPO以来平均每月流失二级市场交易资金187亿元;平均每月流失印花税3756万元,累计有10多亿元。被缚住了手脚的深交所苦撑活熬,市场的沉闷气氛导致多家金融机构将原来设在深圳的总部迁往上海。这使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更趋巩固,深圳作为华南金融中心的角色则逐步削弱。

  深圳人心急如焚。在2002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委副书记庄礼祥等35位代表联名提交了一份议案,呼吁启动创业板,尽快恢复深交所的新股发行。庄礼祥在提案中说,创业板迟迟没有启动以及暂停深交所的新股上市,对深圳及整个华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造成很大影响。

  随后,在2003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再次提交议案,建议将具有成长性及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流通股集中到深交所发行。

  不难看出,要想让深圳金融业恢复元气,深圳市乃至广东省将希望寄托在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之上。“重发新股将使证券市场重归两极。深交所成为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将巩固深圳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景顺长城基金公司的那位基金经理说。

  猜想之四:深港一体遥相呼应

  深交所重发新股,对当前正积极推进深港加强合作也是一片光明。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有关专家表示,深交所新股恢复发行越早,深圳成为南中国和连接香港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越突出。

  随着香港回归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深圳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历史使命曾一度弱化。但2003年以来,深圳特区的未来定位又一次成为中央决策重点,温家宝总理指出:深圳要进一步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发挥示范作用。为此,中央部委派出7人小组到深圳特区调研。

  此外,必须重视的一个背景是,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订CEPA协议,业界认为这将使香港金融业向内地延伸,再次给深圳带来一个打造资本平台、建设金融中心的机会。

  从深圳市外管局传出的消息称,深圳市一直在努力申请打通深交所和香港联交所之间的通道,使两个市场的投资者能够毫无阻碍地进行股票交易。

  猜想之五:创业板推出再度延期

  那么,胎动已久的创业板市场何时推出呢?

  在国务院发布的《意见》中谈到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时,提出“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其中隐含的意思表明创业板推出又被向后延期。

  夏斌强调,中小企业股票市场与创业板市场存在很大不同,目前宜建立中小企业板市场,而不宜建立创业板市场。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2003年8月中旬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分“三步走”过渡到创业板的战略方案,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将现有已通过发审委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小盘股集中二三十家到三五十家,先在深交所设立科技板块;第二步,研究降低上市的门槛,进一步扩大科技板块;第三步,等到成熟的时候,把这个板块分出去,成立创业板市场。

  “联系到成思危副委员长的身份,虽然‘三步走’的战略是在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来的,但其中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深交所的一位研究人员说。

更多专题
解读龙矿崛起之谜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煤海劲旅勇创新 丹心所系创辉煌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