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3月,高盛总裁兼CEO约翰·桑顿宣布辞职,继而以1美元的年薪受聘于清华大学。这个在全球金融投资界享有盛誉的美国老头,到中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他的学生。在清华大学300多名MBA、EMBA和MPA的申请者中,桑顿对他们每一个人都进行了大约1个小时的面试,最后选出了40位作为他的中国弟子。
有意思的是,桑顿说并没有用这些申请者的资产和利润的多少其中不少是《福布斯》上榜富豪作为选择标准,而是一再问他们你们希望对国家和社会做出多少贡献?
在桑顿看来,尽管利润对商人来说很重要,但那绝不是惟一的,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
这让笔者想起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
我的朋友从加拿大完成博士学位后回国到广东一家民营家电企业当总经理。经过2年多的工作,这家公司有了迅猛的发展,管理理顺了,市场份额增加了,公司的利润也连年翻番了。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他和老板的合作会更加深入下去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离开。在一次同我通电话时,他显得有些无奈地说“老板把利润看得太重了……”事后得知,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老板一方面降低员工工资,一方面又压缩经销商的获利空间,朋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干不了预想的事业,最后只有一走了之。
在这位老板看来,商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天经地义,无可厚非。想想也是,商人不追求利润,难道人人都学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成?
这就陷入了思维的某种误区。
对商人而言,利润当然重要,它不单是财富积累的需要,更是企业发展的前提。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利润率的大小,也是检验一个企业好坏的显性标准。问题就在于,这是否就意味着商人应该而且可以无限制地追求利润?
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密,各个行业、行业与行业之间、同一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协作空前加强。在这种大前提下,无论是谁,无论企业的实力有多强,都不可能独力组建一个绝对完整的产品研、产、销网络。有合作,就有利润的分割,而分割的本身即意味着合理的利益共享。
因此,如果生产厂家不懂得让利给经销商,他将失去最重要的网络支撑;不懂得让利给消费者,他会丢失唾手可得的市场份额;不懂得让利给员工,他就失去了企业发展的根本和依托。
最重要而颇具因果意味的是,过分追逐利润,最后反而会失去利润;一味图谋独享,最终只能功败垂成。真正的为商之道,应该充分尊重社会分工,在共享共存的基础上获取自己该得的那份利润。换句话说,一个聪明的商人,必然要懂得共享,懂得利润最大化只能建立在充分节制的基础上。
不仅是生产厂商,商业流通中的每个环节,商业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应该学会有节制地追求利润。否则,经销商就会长期拖欠上游厂家的货款,就会不顾一切冲货窜货;企业员工就会出工不出力,时时处处想着占公司的便宜;消费者就会不切实际地指望商品的价格越低越好,如果能白送再倒给自己钱那最好不过……
有的时候,我经常想,很多企业老板早已超越了对物质财富的迫切需求阶段,钱对他来说只是一堆数字,但干嘛他们仍然不懂得利润的分享之道呢?或许他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但就是不愿意去做,这又是何原因?
习惯。一切都是习惯。当一个人曾经轻而易举获得超额利润并乐此不疲的时候,即使时代环境变了,他仍然不会有所察觉而幡然醒悟。这就是症结所在。
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人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热水的锅里,青蛙受痛之后拼命挣扎,一下子就跳了出来。后来又把青蛙放在冷水锅里,慢慢加热,青蛙对水温的微妙变化没有在意,仍然悠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等到水温逐渐升高后,它再想跳已经没有力气了……
在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谁又会是那只“自在”的“慢蛙”呢?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