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环境催生中级轿车市场
可以这样说,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石在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大环境,是良好发展的经济沃土滋润着汽车业得以茁壮成长。
2001年,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GN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2002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6位;2003年个人储蓄更是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预计贷款消费的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接受,2002年购车贷款的利息下调,购车比例增加了20%。逐渐有钱的中国消费者购物的目标从手表、缝纫机,到冰箱、彩电,再到空调、电脑,现在他们瞄准的是汽车。
中国的运输和旅游业也在迅猛发展,公路长度已经达到世界第4位,正在快速步入城市化国家行列。各种养车费用相继下调,为了扶植国内汽车产业,规范各种汽车消费费用的计划正在进行中。
所有这些因素所直接导致的是中国汽车市场上私人购车潮流的兴起,以2003年上半年为准,私人购车比例超过了70%。人均购买能力的日益提高,使中级轿车已经成为目前需求增长最快、未来需求空间最大的一块市场,也定将成为轿车消费市场的主角。
伊兰特进军中级轿车市场
曾有人认为原有的凯越、宝来、阳光等已经量产的产品是伊兰特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而即将面世的天津丰田花冠,会对伊兰特形成潜在的威胁。实际上,以上车型都并非是伊兰特的真正竞争对手,此前还有专家分析指出,目前中国的中级轿车市场上尚没有一个具有领军能力的车型。
中国是目前以及未来世界汽车行业里最为庞大的市场,但从近几年起,国际巨头投放中国生产的产品却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在以往侧重中高级轿车为主的基础上,纷纷加大了中级轿车投放中国的力度,其中尤以2003年最为明显。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和谊曾谦虚地称北京现代和自己为“新兵”,然而现在这个“新兵”已经成长为行业里的“风云人物”,徐总曾介绍说,为确保北京现代实现良好稳步的发展而确立了企业实施跨越式的发展战略,在2003年实现销售索纳塔5万辆的基础上对四大工艺和发动机厂进行进一步扩能改造,为伊兰特创造更大的空间,达到2004年年产13万辆的生产能力。除产能支持外,研发、销售、零配件、服务等各方面跟进的措施也已实施到位。
伊兰特为中级轿车重新定义
中级轿车与中高档轿车的区别大致集中在车体大小、舒适度、性能、安全性等方面,能够购买一款具备中高档轿车功能、物超所值并带点“梦幻”色彩的轿车,大概是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中级轿车”的理想模式。媒体上关于中级轿车的关注也多来自于消费者的关注,从马自达323到宝来,从尼桑阳光到菱帅,再从别克凯越到北京现代伊兰特,消费者对中级轿车定义的目光步步高升,中级轿车的发展步伐也随之一步接着一步。
其实,北京现代伊兰特的各方面配置已逐步向中高档轿车靠拢,许多原来只能在中高档轿车上看见的装置伊兰特身上也配有。例如可调式方向盘、欧洲VDO仪表盘、真皮电动加热座椅、高性能自动恒温空调、车载电源插座、倒车雷达、智能四安全气囊、电动天窗等。仅以车体大小为例,整车长、宽、高分别达到4525mm×1725mm×1425mm,轴距更是达到了2610mm,不仅领先于同级别的其他轿车,甚至可以和中高档轿车相媲美。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