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业大王卡利斯托·坦齐一手制造出了帕玛拉特的企业神话,又亲手把这个神话给断送了。可以说,这位“丑闻”的制造者摧残了欧洲企业界刚刚恢复起来的一点点信心。而意大利当局2003年12月27日将坦齐正式拘捕,无疑引爆了一颗“黑色炸弹”。
曾经意气风发
业内人士认为,在意大利,3个行业巨头企业——贝纳通、菲亚特、帕玛拉特都与银行、政客及教会人员关系密切。坦齐在做大企业后有一次说过:“信仰及道德价值比金钱更为重要。”
正因为有那样的信仰,坦齐在1974年就开始了国际化进程。坦齐最得意的是他们公司的技术革新能力——帕玛拉特是意大利第一家使用“利乐”无菌包装出售牛奶的企业,也是使用超高温消毒技术生产长期保鲜牛奶的先锋。
几十年来,没有哪家企业能撼动“真正的世界乳制品加工王国”。而且为了表彰多年来为推动高品质美食文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欧盟不久前决定将欧洲食品安全检测机构设在了帕玛拉特公司所在地。
如此众多的荣誉坦齐是如何抛弃的呢?难道坦齐在1961年毅然舍弃读大学的机会,继承父亲的遗愿加入家族企业就为了这一天的残局吗?
财务游戏
帕玛拉特信誉扫地的“导火索”来自于标准普尔2003年11月份威胁要把他们的债务级别降至“垃圾”级。这无疑揭开了帕玛拉特财务混乱的内幕。
紧接着公司在2003年12月初的财务报告中又宣称对一笔到期的1.5亿欧元债券表示无力偿还而要求展期,这使得投资者的耐心几近崩溃。
中旬,美国银行就通知帕玛拉特,该集团设于开曼群岛的一家子公司Bonlat曾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一份虚假文件,谎称其在美国银行纽约分行拥有39.5亿欧元。这导致了帕玛拉特股价于当日急挫66%,股票也因此停牌。分析师们称“这一财务漏洞的规模令该公司价值缩水至近乎为零。”
那么,谁是这场“财务游戏”的始作俑者呢?
从该公司两位首席财务官相继在2003年前后辞职的事实看,财务“障眼法”不仅掩盖了资金外流的事实,也掩盖了多年来CEO坦齐私吞5亿欧元的事实。
无论如何,坦齐都是逃脱不了被调查的结局的。因为的确是他自己将自己送上了这条危险的路——通过非法手段将公司40亿欧元消失的无影无踪。
自食其果
坦齐被捕后交待的私吞原因其实一点都不令人感到新奇。他首先说明的第一笔账就是那5亿欧元的去向——帮助他女儿的公司——“帕尔马旅游公司”渡财务难关。还有更令人惊诧无比的是,该公司账上存在的漏洞不是40亿欧元而是80亿欧元。
据坦齐交待,这80亿欧元亏空主要是公司近年来“不务正业”地从事金融投机造成的。他们为了融资而大量发行债券,再利用债券收益购买其它公司股份,制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神话,从而推动自己公司的股票上涨。
坦齐的“假神话”粉碎之后,连意大利政府都感到说不出的“义愤”,称这一丑闻已经严重损害了意大利整个国家的信誉和名声。但为了保护更多人的利益,意大利政府又要极力请求欧盟准许意大利乳业进入“危机”状态,以争取欧盟许可意大利暂时摆脱欧盟对政府援助规定的限制,帮助帕玛拉特的供应商们渡过这场危机。
坦齐,这个昔日“欧洲牛奶巨头”、“意大利牛奶大亨”就这样一日之间成了臭名昭著的“制造欧洲安然事件的罪魁”。据悉,如果被定罪,坦齐将面临高达15年的监禁。
西方媒体总结说,帕玛拉特的家族统治和盲目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是导致其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公司虽然早在1990年上市,但坦齐家族仍然掌握着51%的股份,拥有绝对控股权。而且,他的兄弟、儿子、侄子都在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务。
受此事件牵连的人还多了一层痛苦,那就是理想化为乌有。毕竟,坦齐以及帕玛拉特影响了意大利人民几十年。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