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东法先生,1948年出生于河南省杞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旅游联谊中心理事,北京市旅游行业书画研究会会长,中华古玩商会字画鉴赏鉴定家。
谈到书法学习,徐东法先生主张理论与临池不可偏废,读帖与临帖并重。他说:“历代名家好的碑帖不少,都去临写,费时间也写不完,但是都应该看看。对自己喜欢的字多看看,看懂,吃透。对自己不喜欢的字少看,更不去临写,这叫做读帖不临帖。临帖时要想着 ‘入’, 入是个过程,不是目的。跳出来才是目的,才称得上是书法家。”
谈到书法创作,徐东法先生说,“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不仅是画家的标准,也是对书家的要求。因为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书法艺术当然也离不开生活。好的书法,不仅是技巧,更是生活情感的抒发。两者结合,才是耐人寻味的好作品。搞书法创作,还应到丰厚的历史积淀中去追寻和探求。离开传统搞创新,就像拎着自己的头发,要把自己扔出地球一样,根本不可能。只有继承传统,师法古人,从中真正感悟、体味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要领与精髓,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师古出新,才能自成风格。
朱履贞的《书学六要》中称:书有“六要”,即“气质、天资、得法、临摹、用功、识鉴”。这“六要”中的“得法”、“临摹”、“用功”,是讲的笔墨功夫。而“气质”、“天资”、“识鉴”则讲的是字外功夫。徐东法深知“汝果欲学书,功夫在字外”的道理,多年来,他坚持广识博览,潜心读书,用心体会。足至大江南北,饱览名碑名帖。举凡唐人写经,名贤手迹,无不浸淫其中,心仪手追。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字外功夫。徐东法先生在书法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便是体现为对这“六要”关系的理解与追求。
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徐东法先生更是广为吸收,识古变今,博采众长。他的书法作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善于承古追新,笔笔具古意,笔笔有自我,师古不泥古,似古有自新。结字宽博大气,下笔斩钉截铁,章法跌宕自然,内涵丰富深刻。古拙质朴之气、金石厚重之味、笔情墨缘之韵跃然纸上,显示出了其书法鲜明个性,体现出了大家风范。
细观徐东法先生的书法作品,不但有一股文人书卷气,还透着一股自然美。追求险,讲究奇,变化有天质,结体有学功,既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又流露出对各流派精华的融合。其书法作品有别于他人之处,就是充盈与弥散了哲学思想、审美追求、文化气息和时代精神,彰显出了传统精粹与时代新质同构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以此为依据来考察徐东法先生的书法,正可窥见其学、才、志,品味出其艺术追求与自身性情的和谐统一。
徐东法先生认为,书法创作是讲思想境界的,欲达最高境界,关键在于做人,即欲书先做人,心正则笔正,天人合一,从而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图画见闻志》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徐东法人品与书品并重,观其书法,就让你知道“字如其人”的说法实在不虚。著名山水画家魏紫熙先生称赞他说:“东法人品书品俱佳!”著名画家、教育家秦岭云先生也赞曰“东法为人忠厚,心灵手巧。”
人贵坦诚,书贵自新,徐东法先生可称得上是德艺双馨。他与启功、吴作人、李苦禅等先生是“文革” 那个特别时期相识的,诸位大师既是他的良师又是挚友。诸位名家对他的书法艺术、美术评论帮助很大,尤其是与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交往30多个春秋,收获自然不小。他还从启功先生身上学到了做人、写字、鉴定的精华,成为当今颇有建树的字画鉴定专家和著名的书法家。
徐东法先生通书、品画,是一个正直的鉴定家,也是一个真实的书法家。他不但对历代字画鉴赏颇所建树,而且还擅长美术评论,语言简练,文采横溢。其作《西域风情画开创者——徐庶之》、《李琼久作品欣赏》、《品高花自香——萧淑芳》、《芥子园外一名家——秦岭云》、《西域画家——龚建新》、《以话说画李苦禅》等,先后在中国文化报等报刊上发表,深受好评。他的艺术成就还被编入《中国历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书法家会员辞典》、《中国当代书画收藏宝典》等上百种书刊之中,并出版了本人专著《当代书法家徐东法》和《艺海情深》。以上这些,充分展示出了他的艺术才华、艺术思想和艺术精神。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