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尖上的禅宗
我院总顾问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为其题写《禅宗书法》
禅宗书法所追求的意境就是禅静顿悟,也就是思维静虑修。修禅书得是书法之道的根源。是向艺术求寿,向笔墨求神,进而达到顿悟渐修的全部修为。禅学思想蕴涵着的是空灵、超脱、淡远、恬静、冲逸, 书法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是功态诗,功态字,是功态画。书法是文人之法,是知识之法,是文化之法。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书法的性质也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变化,但在影响书法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中,禅宗思想的影响更为深远。至禅宗兴盛的唐宋开始,在中国书法理论与实践中始终贯彻着 “投禅入书”的活动, 从六祖慧能世尊,到“五家”、“七宗”(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黄龙派、杨岐派),不断将禅宗思想引入了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使书法艺术走向具有独特的审美追求,进入了一种无限的境界和“大自在”的境界之中,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意境美,把我国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星云大师说:“只要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所以,中国是书法艺术的母国,也是禅宗修行的祖国。
我自研习书法以来,始终把“禅书合一”作为自己的追求,静心修悟,潜心舞墨,将领悟在心间的禅宗传达到笔尖上,再把笔尖上的禅宗反观至内心,具体感悟有四:
润笔如捻珠——一点一滴之间参透世事
笔力即功力,书德即功德。写什么,怎么写,是内心的一次巧妙的构思过程,也是心灵得到净化的修炼过程。王羲之曾说:“凡书贵乎沉静,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做之始,结思成矣。”润笔不在时间长短,悟到才是悟“道”。如参禅修佛顿悟见性,佛为导师,法为正道。临贴是禅悟的条件,潜心舞墨是顿悟渐修书法艺术的前提,更是顿悟渐修的基础。顿悟渐修是书法艺术习练的过程,是闲中求静,是禅宗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中国佛、儒、道哲学世界观的内在结合。以佛学为主干,融合道、儒两家思想的结果。同时,也构成了天地和谐的有机整体,万物在和谐中共存,行健不息……中国历代禅宗书法大师凭借禅宗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形态,把禅宗沉稳、安定、忍耐、包容、宽厚的顿悟思维,贯穿于书法临摹的全过程。这就有如修佛之人手持佛珠,去枉念,渐入境,心生万象,用点滴之墨,点化众生之果。
修禅悟道与研习书画本都是枯燥无味的,这就有如生命和生活本质上都是枯燥的一样,都是在体现最朴素、超思维的思辨和宇宙观的,还天地万物的本原面貌。能将枯燥的书法返朴归真,能将枯燥的禅宗净化人生,自然就能将生命和生活修炼出情趣。我是个老军人,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六十多岁的人生沧桑。每到润笔之时,这些经历和磨难便会跃上心头,跃然纸上,历历在目。从农民到军人,从士兵到将军,再到今天的退休老兵,我一生力戒虚枉,坦荡自然,有磨难,在磨砺,不磨不成佛。这些用经历阅历组成的生命音符,会自然的流露到笔墨之中,加之所研习书贴的功德劝化之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并被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老先生,于辛卯年102岁高龄时亲笔授称:“禅宗书法”。
年青忌色,中年忌斗,老年忌贪;年青时看远,中年时看透,年老时看淡。无论什么人、什么事情,看多了,自然就看淡了;看淡了,终会看穿了。但看穿不可轻易说穿,化作书画让人品味领悟才是功德。做人求品正,书法求精进,日省月进,顿悟渐修,依悟而修。渐修作保证,先顿后渐,顿悟灵知,明心见性,渐修妄念。所以,我理解,禅宗是美学,不是宗教,是美学中的人学,是人学中的国学,是国学中的大学。
求精不枉贪寿,固本不空修命。艺术是大德,是生命和智慧的最佳结合,思想和境界的最佳统一。艺术的最终修为就是“乐善”,“乐”是为人做事的态度,“善”是对人处事的态度,乐而好施,善莫大焉。所以,我字“乐善”。失而复得是喜,得而复失是福。学艺求精,才能归本正源,固本强身,延年益寿自在其中。缺少艺术的寿命只是生命,拥有艺术的人生才有生命力。生命在于自在。“宽厚留有余地,和平养无限天机。”悬腕之功,必具悬腕之“道”;强生命之能,必具生命之“德”;润笔之际,才能显“无限天机”,见终生之魂。
挥毫似流水——一撇一捺之辨洞察万物
做人不虚,定会捉鳖揽月;下笔不空,必如行云流水。一撇一捺是人,一横一竖见人,一点一滴阅人,好的书法就是诗歌,是绘画,是跳舞。三尺之台,浏览万事万物。放下了人生的浮华,才能汲取宇宙的精华。正所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中国人心中,男人自古为功名而来,能在历史上建功立业、顶天立地,光宗耀祖,方为丈夫!其实,能够放下功名,才是好男人、真汉子,真觉悟。郑板桥触贪官而不顾,开仓赈灾,然后乘三匹毛驴:一乘自己、二驼书籍、三载仆人,潇潇然幡然归隐,从此江湖余生。唐寅开心之处是吾家,不做灰官做风流,纵情山水,自号“六如居士”,意思是说,生命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弘一大师更是了却尘缘,彻底做了神仙。袁枚辞官五十年的闲适人生,高寿八十一,诗文大半载,任情任性了大半生。陶朱公一时功盖天下,转眼便“小舟从此逝”,江海乐余生。正所谓:“有念扫扫,无心笑笑,拿起放下,不多不少。”“空”也,便是 “有”也。
古人讲:“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此说忍隐之境。当今之世,有机缘成大事,无机缘行善事,当大官做好小事,为平民做好锁事,也是功德之举。盛世宽人,乱世度人,此为做人,渐修真人。如此,自然能把自己的生活书写出来,能把自己的生命书写完美。
想一想,人生就是一幅水墨山水画,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写古今字,做平常人。书画是艺术作品,更能使人藏风聚气。藏书则已藏气,勤书更能养气。禅宗书法,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首先,儒道思想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华,禅宗的见解是秉承佛家的一贯精神,并融合了儒道思想伦理生活的规范。儒家《大学》篇里所谓“定、静、安、虑、得”与禅宗思想很相似,禅宗把佛的存在放在人的心中。书法艺术习练的全部,也是禅宗“思维静虑”修的全过程。书法艺术必须做到《大学》篇里的“定、静、安、虑、得”,与禅宗“沉静、安定、忍耐、包容、宽厚”的内在统一,才能贯览古今,墨横世界,妙慧吉祥。坚持禅书合一,时时赏名品,读佳品,作上品,自然品品皆有品位,每品自有韵味。赏书品画有如诵经念佛,自有一缕缕圣贤之气生于心,总有一丝丝禅宗之意开于窍。
当今世事很难,思想多元,能静下心赏书观画,才能内敛心气,外绝晦气,中生才气,一生顺气。靠书法养气,以顿悟渐修,用笔墨传神,向艺术求寿。从禅悟中找到书法艺术的意境,从意境中找到书法艺术的灵性,使顿悟渐修体现书法艺术的美感,以动求静,从心所欲,体任自然,线条流畅,刀笔难分,气韵贯通,阴阳调和。
书法是一门坐得住的学问,锤炼的是笔墨技巧,积淀的是人生感悟,笔承传统,书随时代,龙行天下。正所谓:“云烟纸上生,风云笔下来。”继承发展和创新禅宗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包括书法文化在内的中华文明,成为了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泼墨动善念——一心一意之中布施众生。
泼墨动心,心生万念。一念生,则一念灭;善念生,则诸念灭。
我一直都认为: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的悲哀。现在计算机、手机已经在改变和退化着人的自然功能与基本功能,包括书画能力。远离了那油墨的芳香,袭来的是网络色情和暴力。我不是反对科学发展,重要的是这种发展必须是进步的,是进化的,是人本的,是环保的,是绿色的,是健康的,是尊重人生命的。佛理是哲学,佛意是文学,应用是科学。
好的书画,能让人落泪,是对人生和人类的一种博爱和悲悯。书法好看,是骨子里好看,是一种硬朗的精神可爱,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可敬。提笔写字,就是向众生传达善念,稳固善根。有些行体艺术不是这样,让人联想到的是邪恶,是罪恶,虽然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却是背离了艺术的本意。书法是艺术,也是文化。
我没事愿意跟我的勤务兵聊天,我讲:虽然我是将军,你是士兵,但我住的别墅,也是你住的别墅;我吃的东西,也是你吃的东西;我写字,你裱字,其实我们都一样,不一样的是你比我年轻,所以你比我好!勤务兵说:首长,那可不一样,这些东西都归你所有,而不归我所有。我笑着说:归谁所有?两眼一闭,双腿一蹬,你说还归谁所有?复而得失,失而复得,失才是最大的本质。人生最后连生命都要失去啊!所以,得到的所有东西,最后还是属于社会的,属于大自然的,还原于宇宙。
2010年是我刚退休的第一年,那一年我曾在半年时间内连生两难:一次意外受外伤,胳膊被玻璃割下了半斤肉,失血3000多毫升;一次是多年的内伤突发,胃出血过多。两次失血都险些丢命。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这两次意外之灾是老天爷多送给我两条命。风尘几十年,受污染的生命本来就已经很脆弱,该维护就维护,能加固就加固,在生死的关口,才发现人的生命是那么美丽,那么珍贵。
角度不同,则世界不同。一善一恶,其实也在角度。角度不同,书法也不同。一黑一白,其实也是角度。无论是狂草还是楷书,欣赏都讲求一个角度,角度看对了,就顺眼,就合章法,就格外干净。
笔墨的芳香,传达的是生命的真香,这种芳香之味自古就能避邪祛魔。所谓神来之笔自然神在其中,挥毫泼墨正是神采飞扬,力透纸背更显神力无边。钢笔太硬,油笔太油,铅笔太脆,唯有毛笔传神生辉芳香夺人。笔有个性,通人性,文如其人,字如其心,心领神会,传承今古。才能真正体现“笔是骨头,墨是肉,水是血。”笔是中国书画的根本,人文精神是中国书画的灵魂,讲究笔墨和人文精神,才是中国书画的永恒课题。
品茗见真心——一丝一缕之情感悟心性
品茗如品书,"禅茶一脉",体现了禅师们借禅说禅和人们继承体会古德的"茶禅一味"旨趣。茶道的灵魂是"和"。"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和"而阴阳相调,"和"而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是"天人合一",这也是禅宗书法的兴趣本原。佛教中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糅的结果,这很类似于禅宗书法。茶的"四谛":"和"、"静"、"怡"、"真",也正是禅宗书法追求的最高境界。茶,"精品厌凡泉"。凡是好茶, 一定用好水。墨也一样,非好水不成好墨。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造福万物而不争名利。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乎,人生尤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学水之善,上善若水。当然,煮茶要有好柴,要看火候;书画也要有好的素材,也要看润笔的火候。
我这一辈子,和爱舞文弄墨一样,也爱喝茶品茗,可以说是笔不离案,案不离茶。一杯子,一辈子。尤其是退休后,一壶茶,一杆笔,就是一整天。我愿意端着茶杯赏书,也喜欢停下笔来品茶。冲茶时那缕香气,泼墨时那股香韵,有一种天然的融合,能够将书法和茶艺自然结合到一体。我感觉,这种意境就是禅。禅宗是人,不是神。禅宗是佛、道、儒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茗也是品人,写字既是写人;又是写人的真性情;真血性;书法是书法家内在气质学养的自然体现。反映人在性情上的纯厚天真,下笔之际就能够从心所欲,体任自然。一停笔,一口茶,一抬头,一领悟,一神通。想一想,这才是生活,这才是品味。一辈子的辛苦努力,能够换来老年时这刻宁静,做到“沉静、安定、忍耐、包容、宽厚”,从闲中找淡静,静是修养,静是功夫。这就是福分,这就是福气,这就是福址,舍此何求啊!
当然,我们多得到这分福气,断不可独享,要创造出精神食粮,与众生分享。所以,退休后的我有“三乐”:写字为乐,读书为乐,和善为乐。有“三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找点事做,忙比闲好,以动抗老。处个心境,找到心灵,给国家省点医疗费,少给儿女添麻烦,以品领艺,以书养德,敬师做人。宇宙有规律,人生有轨迹,给后人留点精神,给自己留下健康。退休了就得要把气喘匀,喘气就是贡献,喘气就要贡献,这就是我参悟的禅宗书法。
2013年3月5日于乐善堂 路运忠
作者系中国当代名人书画院常务院长、东北将军书画院院长 路运忠将军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