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民营经济地位的上升,民营经济基础好的浙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这两年严重缺电的现象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全国人民争相跑到浙江学习发展经验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总之,浙江几乎成了中国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而国企在这片热火朝天的土地上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以成立国资委为标志的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在浙江显得颇为平静,至少到目前为止大家还没有看到很明显的动向。记者在采访一些国有企业的过程中,得出两个原因:一是浙江的国有企业相对很少,现在省属的国企24家,相对于庞大的民营企业群来说实在是少数;二是现存国企的日子还过得去。
巨化的采访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验证。
巨化是浙江最典型的国有企业,占了衢州的半壁江山。我们可以从它的企业简介里感觉到这个典型性——“素有‘江南明珠’、‘十里化工城’美称的巨化集团公司创建于1958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和国家120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浙江省最大的化工联合企业,全国最大的氟化工基地”。
“巨化是个典型的社会型企业,凡是一个社会应该有的职能,巨化全都有。”“在衢州,可能一家人有两代甚至三代人都在巨化工作”——这些原本在计划经济时代里值得骄傲的东西,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就变成了改革的难点。
当然,巨化目前的日子还是不错,但相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和整个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尤其是同在浙江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来说,巨化的危机是显而易见的。
在巨化采访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采访了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生来后,记者得到了两点信息。
一、巨化目前的日子还可以,归结到一点是有一个团结、奉献、务实的领导班子和一支以厂为家的职工队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光讲奉献精神是不够的,人才危机是当前最大的危机。
“国企制度落后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的严重流失。”许生来说,“我这里有出去的员工,到民企的年薪是20万元,在我们这里是3—4万元,这个差别太大了,在外面干一年,在巨化要干5年!这怎能留得住人?国企的保值增值,如果没有人才,一切都成为空谈。”
为此,巨化进行了“务虚”、“务实”两方面的探索。“务虚”即全面导入职工职业生涯管理与开发项目,指导和帮助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科学规划,使员工觉得在事业上有所追求,并借此激发使员工内心树立起强烈的事业责任心和追求感,用一种整体积极向上的氛围推动公司更快地向前发展,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务实”即拉大工资差距,增加效益工资。最重要的一点是转变观念,坦然接受下面职工收入超过老总的现象,以此调动职工积极性,并引导大股东进行薪酬改革。
二、虽然浙江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还没有很明显的动作,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使企业找到了改革的理论依据,国企已经自下而上、因企制宜、因时制宜、伺机而动。
据许生来介绍,巨化股份下面原来有一个全资农药厂,当初曾想借助改制扭亏为赢,但在省里要不到政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际上给了国企以操作的依据。”许生来说,“多元股权的设置,用少量的国有资产去控制大量的社会资产,对国企的保值增值有好处。”
虽然上面还没有政策,改革还有些缩手缩脚,但成果是明显的。2003年,巨化尽管遭遇“非典”和高温限电影响,集团公司销售收入、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都以两位数增长。更可喜的是,巨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过程中,使企业内外资本、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国有资本增值走上多元化的新途径,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活力。
正是这两点信息,让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改革的大势和一线国企领导人对国企改革的孜孜探索和实践。
这就是希望。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