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期,部落认同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姓氏符号就是宗教图腾。历史上中华姓氏曾经有过几千种,现代常用的还有几百种。随着社会发展与族群交融,姓氏已不再是等级身份的严格标志,但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姓氏理念还是传承至今:“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表明姓氏的独特与尊严;“同姓三分亲”,成为社会交往的终南捷径。顺应当前的姓氏文化、家族文化热,家谱传记出版机构准备开办“姓氏文化寻根游学班”。
姓氏文化亦学亦商,古往今来姓氏典籍汗牛充栋,姓氏商品也畅销不衰。古有姓氏甲骨、竹简,今有丝绸、陶瓷。湖北回乡青年王光杰创设“姓铭堂”,十四片竹简上篆刻二十四句诗、中间一个祖宗像,产品畅销国内外,创意案例入选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的学术讲义。
每一个姓氏都是一个传奇,姓氏渊源、祠堂庙宇、迁徙故事、家规祖训、名人故事都充满趣味、令人好奇,在倡导弘扬传统文化与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学习姓氏文化知识、追寻先辈繁衍、创业遗迹,不但能寻根问祖、知其所源,而且能增进民族认同与爱国情感,为生活添乐趣、为社会造和谐。
我的老家是湖北孝感。东汉初年战乱频仍,原籍山东的董永随父流落到湖北,父亲得病后董永靠打长工维持一家生计,后来父亲病故无钱安葬,董永跟当地富户汤员外签了卖身契换得银两才让父亲安然下葬。董永卖身葬父的孝道善举传遍乡邻,以致天上王母娘娘的七姑娘都感动得下凡求亲,天上人间的“天仙配”传唱至今。这就是董孝子卖身葬父、孝心感天的传奇故事,孝感也因此而得名。我外婆家就在董湖村,文革期间我时常生活在外婆家,董永庙就成了我们一群童年玩伴的“百草园”。那时原本宏阔的董永庙只剩几堵残垣断壁,游客香火更是销声匿迹,草坟几座、竹林一片,斜阳夕照时外婆时常牵我走过,讲那孝子得善报、仙女下凡尘的故事。朴素的孝道意识在那时已经浸染我的心田。
走入社会以后,见识了等级社会的残忍无情;后来去深圳,见证了特区的繁荣发展,也领教了商业社会的尔虞我诈,深感当今社会如果要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回到人的文化,在西方是人道人权,在中国就是孝道公民。当然孝道文化的表征有很多,我是从“血脉至亲、家史传承”这个角度来理解和切入的,加之从小读书就喜欢传记文学,所以我就提倡家谱传记。其实系统地说应该是“个人文化的传记文学、家族文化的家史档案、姓氏文化的家谱族谱”。
个人出书,历史见证;家族出书,文化传承。让每个老人都有一本回忆录,让每一家庭都有一部家族史。这是我们的倡议和愿景。传记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外名人无不立传,但平民传记却不多见。在上帝面前生命是平等的,帝王将相可以树碑立传、青史留名,凡夫俗子也不能轻如鸿毛、灰飞烟灭,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到来,平民立传将蔚然成风。
家史记录一家一族之史,主要内容有家族渊源、人事年鉴、成败得失与文化传承、图片影集资料等。对比家谱的体例和格式,家史编修要自由得多,正所谓“清理书信和日记、翻检照片与影集、编写百年大事记、苦难辉煌重点写……”,将这些元素连缀起来就是一部家史了。我们倡导编写“百年家史”,百年正好五代左右,一是五代以内都是血脉至亲、感情深厚,二是年代不远脉络清晰,人物事件、图片资料易于了解与搜集。对家族文化的总结来说,编写“百年家史”是头等大事,因为目前很多家族历史、人物故事只以口耳相传,一旦老人们离世与资料散逸,再想搜集整理就困难了。在家谱编修中,我们也倡导先编百年家谱,即所谓的支谱或房谱,有家史做基础,家谱编修将很顺利,至于大的族谱自有各个姓氏宗亲会代劳编修。
总之,修谱立传乃民间优良传统,人生留书体现百姓基本价值。尽管从1949到1979三十年间传统文化遭到恶意贬斥与肆意践踏,但在中国老百姓心底深处,尊祖敬宗的意志还是坚如磐石,一俟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民间的祖宗祭祀、家谱编修、树碑立传又复萌回归。曾几何时,只有名人政要才能著书立说,但自新世纪以来,随着温饱问题逐步解决、生命尊严逐步觉醒,体现“个人价值与家族文化”的自由书写兴旺起来,我写我人生、我写我家史、我编我家谱成为时尚。在北京,中等以上文化的老人都有写书出书的打算,只要稍加引导或培训,老人出书、家族出书将形成热潮!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