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建设者的政治地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放开市场准入”,“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这表明,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已基本破除,预示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将进一步宽松,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将进入“黄金时代”。
地位和作用
资料显示,在我国中小企业中,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虽然起步较晚、基础差,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形成相当的规模,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1999年,我国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中小工业企业只有33229家,到2002年底增加到80408家,年平均增长34.25%;工业增加值从1999年的2349.72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2年的6729.85亿元,年平均增长38.77%;产品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8127.2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3899.51亿元,年平均增长43.27%;从业人员从1999年的682.05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1608.16万人,年平均增长33.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市场准入方面对非国有经济采取了积极、开放的政策,在许多重要领域取消或进一步降低了行政壁垒,纠正了在市场准入上的歧视待遇,大批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市场。1999年我国拥有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61301家,到2002年只剩下41125家,平均每年减少6725家。这部分退出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改制为非公有制中小企业。1999年我国拥有集体工业企业42585家,到2002年只剩下27477家,平均每年减少5036家。这些企业中的绝大部分也加入了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行列。此外,各类外商投资企业的迅猛增长,也加速了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预计到2010年我国非国有中小企业在工业领域中所创造的GDP的比重有可能上升到40%,而就业水平则超过60%。
1999—2002年,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所创造的新增工业增加值中,有38.32%来自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新增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中,有39.79%来自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均超过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中的实际比重近1倍。
特征和分布
日前,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和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经济部联合成立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对2003年我国非公有制工业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发布了《2003:中国非公经济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报告对成长型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报告显示,在我国工业经济十大行业中,民营中小企业已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具备较好的“成长性”。这十大行业分别是: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塑料制品业。以上这些行业因为非公有制经济较早进入,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形成了持续发展的能力。而由于市场准入限制了市场竞争不够充分的行业,如煤气生产和供应业、烟草加工业等,成长型中小企业较少。
报告显示,成长型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均衡,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77.6%、14.4%和8%。一个有趣的观察结果是,虽然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远不及中部地区,但西部地区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区位优势超过了中部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条件下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对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同时,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在培育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方面已经落在了全国的后边。
根据有关标准,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指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的私营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和中外三资企业。1999年至2002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所创造的新增工业增加值和新增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中,有近40%来自非公有制中小企业。
管理和成长环境
报告对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技术创新和成长环境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战略层面的管理,而重视和制定战略规划的企业则具有明显的成长优势。调查显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中小企业的人员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容乐观,整体提升企业的人员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应是中小企业今后一段时期内重点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企业质量管理与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在应用方面主要还是针对生产管理、开发设计、建立内部网以及企业的网站和网页。在信息化项目中大部分实施的是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有45%的企业是委托软件公司完成全部工作。
技术创新方面,调查显示,尽管成长型中小企业代表了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先进水平,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2年,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31%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也低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0.32%的平均水平。
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环境方面,由于企业创业融资渠道狭窄,特别是无法获得与国有企业同样的银行贷款条件,融资难一直是限制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最致命因素。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严重缺乏与资本市场沟通的能力,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极少。这里既有中小企业主不愿放松对企业控制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缺乏对资本市场的了解,不能有效地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
在生存和发展环境方面,报告指出,目前我国80多种社会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种,而允许私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1种。一些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如电信、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工程项目仍限制私人资本的进入,非常不利于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成长。1999—2002年的4年间,我国新进入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含改制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47180家,但主要集中于纺织、化工、普通机械制造等8家行业,占同期全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进入数量的55%。
对于发展的外部环境。在调查问卷中,多数企业认为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是影响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公司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条件应该表现为: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执行力度以及公平竞争。
在优惠政策方面。调查显示,目前非公有制企业税收负担较为沉重,与三资企业相比,非公有制企业法定的税赋过重且跟税收优惠政策不平等。8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税收政策和融资政策是企业最需要的政策支持。而且,43%的企业表示享受了国家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技改项目贴息、购国产设备的资金抵免税等。
发展对策和建议
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进一步放宽对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进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根据“十五”计划和原国家计委《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切实清理现行投资准入政策,在明确划分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类政策时,应当体现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凡允许外商投资和国有企业进入的领域,都应当允许其他任何经济类型的企业进入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除外,在持股比例上也不应人为设限。国家应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转让经营权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性调整。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并完善投资服务体系。首先,要加快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鼓励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包括合资、合作、联合、联营、控股、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的建设与经营;通过招投标方式自主选择项目业主或投资经营主体。其次,建立投资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研究调整有关政策,逐步建立一套全国性的不分所有制的企业发展管理规则,使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者在评定职称、户籍管理、子女上学以及因商务和技术交流需要办理出国境手续等方面,享有与国有单位人员同等的待遇。鼓励建立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服务的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发展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政策、法律、财会、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的中介组织。
三是调整财税政策,认真清理和规范涉及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各种税费。第一,完善税收政策,调整不公平的税赋,取消不合理收费。对个体和私营企业要避免重复征收所得税。对尚处于创业阶段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要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实行减免税政策;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益性事业,要通过收费补偿机制或财政补贴,吸引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进入;技改贴息应当对非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清理不公平税负,实行结构性的减税政策。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项目,在投资的税收抵扣和减免、成本摊提等方面应实行与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相同的优惠。第二,对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狠抓落实,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正当权益。坚决制止各种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现象,在登记注册、土地使用、进出口、工商管理、上市融资等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国民待遇”、一视同仁。要加快立法进程,确立产权保护制度,坚决反对各种随意剥夺、侵犯、损害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严格治理“三乱”,解除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不合理负担。
四是发展适应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需要的多层次现代金融体系。目前,在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活动中,非正式金融仍是中小企业解决创业和企业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其具体形式包括民间借贷、商业信用、相互担保等形式。在当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时,应重点发展外源性融资,而直接融资应当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第一,尽快建立以创业板为主导、覆盖风险投资市场、三板市场、公司债券市场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以创业板为主导是由创业板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由创业板与其他直接融资方式的互动机制所决定的。风险资本市场的活跃客观上要求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特别是三板市场。同时,股权市场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二,打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规范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在合理布局和适度竞争原则下,有步骤地开放民间资本参与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改造,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开展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项目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试点工作,鼓励和帮助民营企业利用国外政府和商业贷款,组织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项目招商引资。
第三,制定并完善鼓励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各级各类商业银行要把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在规范非公有制企业财务制度的基础上,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抵押物种类等新的服务品种,只要符合信贷条件,银行应接受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以财产抵押、上市公司以市值抵押等方法,并适当提高现有资产抵押率。
第四,发展信用评级、贷款担保等社会中介机构。鼓励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多类型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贷款担保基金。担保机构一般应实行商业化运作,吸收社会力量、企业群体和其他资金入股,扩大担保的覆盖面。抓紧建立贷款担保的再保险机构,分散担保风险。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该对建立贷款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担保行为的监管、防范和化解风险。发展信用评级机构,建立有效的信用征集、评价、发布系统和严格的违信惩罚制度,强化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银行可与信誉好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签订银企合作协议,提供一定的授信额度,在授信范围内简化贷款手续和担保手续。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