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企业新闻发布汇>> 正文

冯志亮:文化政策背景下的家谱传记市场

企业报道  2013-04-22 13:38:07 阅读: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期,部落认同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姓氏符号就是宗教图腾。历史上中华姓氏曾经有过几千种,现代常用的还有几百种。随着社会发展与族群交融,姓氏已不再是族群与身份的标志,但姓氏文化的基本元素还是传承至今:“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表明姓氏的独特与尊严!“同姓三分亲”,成为社会交往的终南捷径。

  家谱是家庭、家族的传家之宝。家谱记录祖先渊源、谱系传承、迁徙分布、家庙祠堂、昭穆字派、贤明事迹、族规家训等家族密码、文化基因。立纲常,序伦理,定尊卑,始有家;有家必有谱,家谱是联系整个家族血缘关系的纽带,也是凝聚共识、增强团结的力量源泉。

  1、 姓氏文化经营:

  姓氏文化亦学亦商,古往今来姓氏典籍汗牛充栋,姓氏商品也畅销不衰。古有姓氏陶瓷、玉器、铜雕,今有竹简、木刻、丝印等姓氏礼品。湖北回乡青年王光杰创设“姓铭堂”,14片竹简上篆刻24句诗,中间一个祖宗像,产品畅销国内外,连锁店开到了美国硅谷,经营案例入选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所编的博导教材。

  每一个姓氏都是一个传奇,在移民城市遍天下的今天,开发姓氏文化产品只是小菜一碟,姓氏文化的大市场是拍电视、建公园、搞展览、办讲座,开发姓氏交友网站、组织姓氏寻根旅游,还可以建立姓氏文化基金、组织宗亲联谊会、举办姓氏文化博览会等。如果把姓氏文化和家族文化结合起来,可以经营的门类与产品将更广泛,市场前景无比广阔。

  2、 公司化家谱编修业务:

  常言道: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修谱是家族的责任和义务。1986年,文化部联合几大部委发出通知,倡导重视方志家谱、保存民间文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谱热潮在全国掀起,但由于文革“破四旧”、“反封资修”毁弃了大量传统文化资料、打击了民间文化人才(古时皇家设立专门的谱牒机构,民间也有修谱匠一行),导致家谱资料极度匮乏、修谱人才寥若晨星。民间修谱只能由几个热心的退休干部、老师凑成的草台班子操刀,体例多不规范、样式五花八门、经济账目不清,闹出很多笑话、产生很多矛盾。公司化修谱可以彻底改变这些弊端,签约修谱、按质论价、分步付款,保障了修谱进度、质量,受到行家的欢迎。家谱讲究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组织力量建设姓氏网站、开发修谱软件,实现网上联谱与下载打印,举办姓氏讲座与组织宗亲活动,将取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

  3、 家史编写与出版:

  家史记录一家之史,主要内容有家族渊源、房头谱系、事业变迁、人物事迹、亲朋往来、家产收藏等。家史没有家谱那么繁杂、讲究,编写起来容易得多,所谓“清理书信和日记、翻检照片与影集、编写百年大事记、苦难辉煌重点写……”,连缀起来就是一部家史了。

  我们倡导编写“百年家史”,百年正好五代左右,都是血脉亲人,并且大多健在,脉络分明、资料易得。人物事迹、成长经历、成败得失一般在世的人都知晓,不用象修家谱那样内查外调费九牛二虎之力。关于家族历史对一个家庭来说,是第一等的大事。很多家庭家族故事只以口耳相传,我们要呼吁他们赶紧编写,否则一旦老人们离世,再编就困难了。

  4、 平民自传渐成热潮:

  在我国,传记具有悠久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实际上就是一部帝王将相的传记;中外名人无不有传,但平民立传却不多见。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伴随公民社会的到来,自我写传蔚然成风。

  总之:修谱立传乃中国民间优良传统,人生留书体现百姓价值观念。尽管从1949到1979三十年间传统文化遭到革命文化的恶意贬斥与肆意践踏,但在中国老百姓心底深处,“祖宗不可辱、家书不能毁”的意志还是坚如磐石,一俟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民间的祖宗祭祀、家谱编修、树碑立传又复萌回归。曾几何时,只有名人政要才能著书立说,但自新世纪以来,随着温饱问题逐步解决、生命尊严逐步觉醒,体现“个人价值与家族文化”的自由书写逐步兴旺起来,我写我人生、我写我家史、我编我家谱成为时尚。在北京,中等以上文化的老人都有写书出书的打算,只要稍加引导或培训,老人出书、家族出书将形成热潮!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