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术资本>> 名家访谈>> 正文

张延龙:书法容易 写好难

企业报道  2013-04-11 11:27:20 阅读:
核心提示: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书协举办的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获得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延龙,就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和他进行了深入交流。

  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书协举办的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获得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延龙,就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和他进行了深入交流。

  记者:作为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创作奖获得者,您专注于书法理论的研究与创作,您认为怎样才能写好书法?

  张延龙:学习书法是件很容易的事,但要写好书法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傅抱石曾有一印曰“往往酒后”,齐白石“宁饿死不出京城”或曰“愿为青藤门下走狗”。这便是搞艺术,写好书法人的心臆写照。

  写好书法首先要有极大的兴趣爱好,人对每一事物产生无法控制的喜爱之后,便会全身心地、毫不顾忌地、坚持不懈地去追求、去思考。写出很好的书法作品需要有合理的、科学的、客观的训练方式方法,也要有正确思想和理论指导。我认为,最朴实的、最实际的、最易懂的是宗白华《美学散步》中所讲“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段。他把书法学习概括为三段:一、用笔。二、结构。三、章法。

  记者:什么机缘使您获得了首届“兰亭奖”?

  张延龙:人需要机遇、需要机缘,但机遇与机缘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记得2000年因工作变化,从繁杂的工作中一下子清闲了。便一头钻在了字帖和书堆里,又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第八届培训班,并获得了两届培训班学员成果展一等奖,2001年自作文《沂蒙山游记》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全国书法展,获“纪念苏东坡逝世九百周年”全国书画展银奖。自作诗书法作品入选“纪念焦裕禄全国书画展”,作品被纪念馆永久收藏。这个时期书风取二王之法,“兰亭序”、“圣教序”、“王公督木传”等一大批二王风格的书法字帖置满案头,临摹多遍,同时对孙过庭《书谱》进行系统研究,在旅游中撰写了多篇游记和诗词,使诗文创作水平得到了大的提高。这个阶段正是刘炳森领导中国书协力倡二王及晋唐正统之风,使在前几年的“流行书风”总领下的书坛有了一种面目。我的作品《九龙大峡谷游记》从三万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自作文《碧草赋》以全国第二名高分,一举获得书法艺术创作金奖。

  记者:现在书法作品所写的内容大多是古代诗词歌赋或经典的成语短句,在您看来,书法的内涵与形式到底该是怎样的关系?

  张延龙:书法的“内涵”与“形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如颜鲁公祭侄稿乃悲愤所至,故迅急怒驰。苏东坡《寒食帖》困顿冷寒,不计工拙,反成佳篇,可谓无意于佳乃佳尔。唐孙过庭《书谱》曰:“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环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甚至是每个人的脾气,性格不同,所表现于书者亦不同也,所书写的内容不同,所用笔状形,章法,迟速也不尽相同也。《书谱》中又有所论:“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健不道,刚很者又倔强……”

  我在2010年7月《兰亭群星荟中原》书法精品展上所作的“创作感言”中写到:“书法是文化人的事,因之没有文化品位的书法乃下下之品也,以此类推。造型不准确,线条粗劣乃次品,错字连篇乃废品也。要真正成为书法家,第一要多读书,第二要把字写好,第三还要道德文章,缺一不可也……吾辈不可不知、不可不察也。余参加各类大赛均以自作诗文以付,意在此也。”

  总之,书法的内涵与形式同等重要,而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如绘画,如音乐,如建筑……一切艺术形式都应该是这样的。

  记者:在书法的临摹到创作这一过程中,您感受最深的,或者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延龙:古今书法家的学书之路,没有一个不是从临帖开始的,并且还要和同期的书法高手交流切磋,互相影响,共同提高。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说:“入之不深,出之不高”就是这个道理。而今销声匿迹,究其原因乃入古尚浅,或只取一家,或成名后不再临帖,甚至有的固步自封、排异存己、不读书、不看报,这样的人艺术生命已经消亡了。学习书法,艺术的生命就像冲锋陷阵的将军,能杀能进,又能杀能出,还可以再杀再进、再杀再出,就像常胜将军赵子龙。才能留下赫赫战功,名留青史。如偶尔侥幸,沾沾自喜,纸上谈兵,犹如赵括之流,夸夸其谈,手上功夫了了,岂不“黔驴技穷”后功不足,“立见消亡”乎。故此要求源溯本,取法乎上,过去的荣誉只能代表过去。

  我的导师郭连贻说:“临帖是终生的事。”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七八十岁的老人,伏案临“兰亭”、临米帖,就像小学生一样执着和认真。我的导师郭连贻又是饱学之士,故书中卷气涓涓生出,可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当今书家有几人还在读古文、作诗词、遍临名帖?有一大名家对学子言,诗在五秒钟思成,结果憋了半小时未得,大跌眼镜,灰头土脸告终。岂不贻笑大方,自欺欺人乎。

  记者:您对现在的“流行书风”是如何看的?创新谈了许多年,您怎么看待推陈出新?

  张延龙:“流行书风”一词虽然不知何人所创,但从字面上看没有错,出发点也是积极地,他是与世俗的“万马齐喑”的旧局面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且是应该称赞的。

  从古到今,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等等人类的生活都在渐变和大变着。晋王羲之父子就是改革派,宋四家也被世人指责过,明朝的徐渭、王铎、傅山、倪元璐、黄道周,清扬州八怪,都是成功的,也应该是“流行之风”,元代的赵孟頫及弟子们大举复古大旗也不失明智之举,也被“流行”了一代。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流行歌曲、时装、饮食……”是否是有益的健康的?是否适合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和观念。是否有持续性、延续性。就像有的道友画美女图作品,“美女”个个像侏儒,据说他自己家里从不挂此类作品。总之艺术需要学术性、探索性,更需要的是观赏性、可读性,美而不媚,大俗大雅。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