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戏曲界朋友和戏迷来说,周迪的名字耳熟能详。16年前的那个九月,一个醇厚天润的声音伴随着微凉的秋风在中原大地上空响起,如甘露滋润着戏迷们焦渴的心田:“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河南电台信息广播《戏曲广场》节目,我是主持人周迪……”就这样,这样女孩一步步走进戏曲界和戏迷朋友的心理,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音。
从“戏外”到“戏里”
1995年9月18日,对于周迪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日子,她考入了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信息广播,那天是她报道的日子,领导直言不讳:“我们知道做戏曲节目主持人对年轻人来说不好接受,一年内我们已经换掉了6位戏曲节目主持人,但你别无选择。”当时,她的确很为难,自小在昆明军营长大的她,从未接触过河南戏曲,甚至连最简单的戏曲常识如“豫剧五大名旦”、河南的“三大剧种”都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有兴趣或热爱了。而且当时戏曲正处于低谷,一些剧团的台柱都改行了,对于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年轻时尚的她来说,戏曲怎能给她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那夜,她失眠了……结论是要求自己“淡泊名利,积极对待”。就这样,她和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16年的韶华融入了戏曲。
当时的周迪并不认识一位戏曲界人士,只知道公园早上会有很多戏迷在唱戏。于是每天她早早到公园结识戏迷,这些热心的戏迷帮助她把一柜子的戏曲磁带按流派进行了分类,也是这些戏迷让她开始对戏曲有了粗浅的认识,工作的热情也如初春的藤蔓悄然滋长。
做戏曲节目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走进专业演员,才能学习专业理论。周迪开始拜访一些戏曲名家,而这些名家的热心帮助使她对戏曲的兴趣开始蓬蓬勃勃。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杨兰春、王基笑、高洁、魏云、王善朴等戏曲大腕们竟然是那样和蔼可亲。周迪记得第一次见到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高桂芝时,高老师很吃惊:“戏曲可不是一般的节目,你这么小的女孩子做戏曲行么?”但高老师很快答应了周迪请她上节目的要求。周迪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梨园客座》的嘉宾是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希玲,她没有一点名人架子,在演出间隙,骑自行车就赶来了……许多名家做完节目都有意地找些优点夸周迪,鼓励她做好戏曲节目主持人。周迪说: “在大家的鼓励下,感觉自己不是那么糟糕,坚定了做好节目的决心”。
在周迪有意识的努力学习中,她从对戏曲的充耳不闻到闻戏起舞,终于从“戏外”走到了“戏里”。
戏曲栏目的领舞者
2003年6月,全国戏曲界大奖-第九届“香玉杯”艺术奖出人意料地把青睐的目光投向了《戏曲广场》节目主持人----不会唱戏的周迪,她因此成为该奖设立18年来唯一获此殊荣的节目主持人。一家报纸在介绍她时用了这样的标题:演员的奖杯是唱出来的,周迪的奖杯却是“说出来”的。
从对戏曲一无所知到荣获全国戏曲大奖“香玉杯”艺术奖,周迪8年来的汗水可以说得到了巨大的认可。用著名的戏曲音乐家、理论家、“香玉杯”艺术奖评委朱超伦的话说:“我们这个奖一直是颁发给在戏曲方面取得很大成功的演员的,但这次我们首次把这个奖给了河南电台的戏曲节目主持人周迪,因为她代表广播这个传媒在推动戏曲事业发展和保存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入戏” 了的周迪意识到,戏曲栏目的目的是吸取各层次戏迷的兴趣和目光,从而健康地引导主流文化。在戏迷的近乎“狂热”的苛刻追求下,戏曲栏目主持人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文化品质就显得迫切和重要,这些年来,她没有像很多年轻人那样泡过酒吧,去过迪厅或做过远足,她把所有的经历都倾注到自己所从事的戏曲宣传工作中,如何设置好的栏目,引导听众走进戏曲,了解戏曲的文化精髓,推动戏曲的发展,成为她努力追求的主题。
当时,台里的戏曲节目只是每天一小时的戏曲欣赏,周迪觉得这远远满足不了戏迷们的需求,便开始着手增添一些新的栏目。周迪上节目不足一个月,就在每周日的《戏曲广场》节目里首创了《梨园客座》访谈栏目,给听众和戏曲界的知名人士提供了一个直接交流的机会。该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多家电台也推出了戏曲谈话类节目。节目内容在2001年被周迪编著成书,并成为一本戏曲畅销书。一位在戏曲大赛获得金奖的编剧姚金成参加节目之后,很真诚地对周迪说:“非常感谢你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从听众那里我们才知道和他们之间的距离,阳春白雪的艺术未必是老百姓最热衷的。”著名戏曲编导艺术家、戏曲电影《朝阳沟》的编导杨兰春上完节目一周后,周迪拿着100多封给杨老师的来信去找他,杨老师非常激动地说:“没想到你们拥有这么多的听众,还有这么多的朋友热爱戏曲,我真的很激动。”
周迪还在《戏曲广场》节目里开设了“我爱家乡戏”、“中原戏迷擂台赛”等栏目,这些栏目使听众的参与性空前高涨,她所创办的很多栏目开了戏曲节目的先河。著名戏曲评论家、理论家刘景亮在中央电视台做《戏曲知识库》节目时,就拿《戏曲广场》栏目做例子,给予周迪很高的评价:“这个年轻主持人意识非常超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戏曲广场》节目成为名牌戏曲节目,并入选《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周迪的个人传记也入选了《中国当代播音员、主持人词典》、2000年周迪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河南省文联评为首届河南广播“十佳”文艺工作者。
世界因你而精彩
这是一位在校大学生给周迪来信中的一句:“周迪姐姐,世界因你而精彩。”这只是一位普通听众的心声,但却涵盖了十几年来周迪所带给戏迷的纷呈的精彩。一些徘徊在戏曲边缘有潜质的青年也被周迪带入了戏曲表演的门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1998年的一天上午,“我学唱戏”节目刚开始,一个男孩子怯生生地拨通了热线,说他特别喜欢“牛派”的戏,周迪鼓励他唱几句,结果这男孩子唱的相当不错,参与节目的专家也认为颇有几分“牛派”风格。节目结束后,男孩子再度打来电话,表达了自己想从事戏曲工作的想法,周迪就把他推荐到了牛得草老师所在的鹤壁市豫剧团,这位戏迷最终成了一名戏曲演员。
2000年,在周迪策划举办的“第一届中州杯戏迷擂台赛”中,获冠军的三位农家吹唢呐的姐妹最后在周迪的帮助下走进了“中州艺术团”,又去台湾进行了文化交流演出,获得亚军的年仅4岁的小姑娘牛冰倩不久便被部队文工团破例录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周迪告诉记者说:“现在参与节目的听众中热线、短信、微博、QQ群上有2/3是青年人,我很高兴看到戏曲勃勃的生命力,我们媒体有责任挖掘这些潜力,进行有效引导,把我们民族艺术代代相传。”
周迪并不满足于做好60分钟的节目,为振兴戏曲事业,营造社会共同关注戏曲的环境,周迪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在河南省文化厅的支持和帮助下,1997年周迪策划举办“河南省首届听众评选十佳戏曲演员”大型活动;1999年举办“全省首届少儿戏曲大赛”活动;2001-2002年连续举办两届全省“中州杯” 戏迷擂台赛活动,获奖选手随中州艺术团到台湾演出,受到台湾同胞的好评,周迪也因此获台湾豫剧改进会颁发的“为海峡两岸戏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奖章。 2003年与河南省文化厅联合举办首届“黄河杯”全省听众最喜爱的十大青年戏曲演员的评选活动,她用活动的形式把戏曲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活跃着河南戏曲的社会氛围。
为了广泛传播戏曲文化,2003年的夏天,酷暑难耐。周迪与河南省艺术研究所戏曲音乐家范立方老师在没有空调、不足4平米狭小的录音间录制完成了《豫剧唱腔音乐30讲》的对外交流节目,每期25分钟,因为很多老唱段当年都是磁带录制的,有时板式,调式只需一句,却要翻找很多戏曲带子再进行剪辑,难度大、工作量也大,她和范老师在录播室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挥汗如雨,整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录制完成。周迪还把戏曲与广播紧密结合起来,1988年她导演了戏曲广播剧《人生》。这些年她所制作的与戏曲专题《豫剧之花》等几十部戏曲专题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播。
如何使这些宝贝的文化财富不在岁月的长河中遗失,周迪决定自制戏曲音乐库,保存现阶段的优秀剧目。于是,她与同事合作录制了一百余部戏曲新编剧目,“香玉杯”的评委们对此给予了周迪高度评价:“周迪能把这些戏保存下来,作为历史资料保存,为戏曲库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事。”
芝兰生于幽谷,不因无人而不芳,面对一片赞扬声,记者面前的周迪依然保持着一片自然的清丽和恬淡。16年来,一切的辛酸苦辣,受宠若惊都没能让她有过多的变化。她说:“振兴戏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周迪知道,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不辜负听众对她的希望。 (作者:周冰)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