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者等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论断后,人们对民营科技企业家的关注和兴趣更为强烈。近几年,笔者参加了对这个新社会阶层的有关调研,以下是对他们的构成和特点作的一些简要分析。
一、民营科技企业主的构成情况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家队伍发展得比较快。2000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为8.6万家,民营科技企业家人数约为20万。到2002年底,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约为11万家,民营科技企业家人数约为25万。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他们主要是由以下三部分人构成。
第一,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创业的人员。主要来自于国家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中年科技人员。当时政策环境、投资环境、社会环境并不宽松,创业之路很不平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8年《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颁发,极大地改善了科技创业的环境,鼓舞了第一批创业者投身科技创业的热情。由于当时国内科技产品空白多、市场需求大,不少企业抓住了机遇,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电脑、打印、通讯等新兴产业的龙头老大。在他们中最知名的便是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北京应用科学研究院院长纪时赢。事业上的成功和优良的人品,使他们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具有突出的影响力。
第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创业的人员。除了上述人员外,还有一些来自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少部分是海外学成归国人员以及一些从传统产业转向科技产业的私营企业主。这部分人创业时的条件好多了。首先是政策条件,1988年《宪法》增加了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条例,国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有关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条例,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更是在全国掀起了下海创业的热潮。其次是市场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创业者提供了许多发展机遇。再加上这部分人年纪轻、精力旺、头脑好、敢闯敢干,在科技创业的潮流中表现得十分活跃,其中许多人的事业也发展得很快。
第三,1997年党的十五大后。除了来自于上述各方面的人以外,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开始回国,还有一小部分在校学生也加入了创业者的队伍。经过十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后,市场竞争包括科技产品的竞争变得十分激烈,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在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1年,已有3万余名留学归国人员加盟民营科技企业,全国50余家科技创业园吸引了2000多个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北京启明星晨公司就是由留美博士严望佳等创办的一家高科技企业,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级网络安全重点科研项目和科技基金创新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在传统产业创业并已获得成功的私营企业主在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创业时也开始转向科技产业,或在生产传统产品时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例如:从事传统饲料业生产的四川新希望集团已积极进入电讯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大连韩伟集团从养鸡业向深海生物养殖和加工业扩展;湖南三一集团是国内生产压路机、混凝土输送泵等重工机械方面较有名气的私营企业,已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超20亿元。目前在广东,传统型私营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的更是比比皆是。
二、民营科技企业主的特点
上述三部分民营科技企业主具有的共同特点和优势是:
第一,文化层次高,专业技能强。与传统产业的非公有制经济界人士比较,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的文化层次较高,一般都是大专以上的学历,大多数是来自于国内外知名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2001年我们对全国100位民营科技企业家进行的问卷调查看,文化程度:除两人为高中学历外,其余的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7人拥有博士学位,24人拥有硕士学位。原职业:其中科教文化技术人员占48%,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占33%,年龄:25—55岁的中青年人占96%。政治面貌:中共党员28人,民主党派人士18人。虽然民营科技企业主约占整个私营企业主人数的3%—5%,但他们却是非公有制经济界人士中文化层次最高、专业技能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部分。
第二,强烈的爱国心。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都是长期受党和国家教育培养的知识分子,即使是海外留学人员,其大多数人出国前也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人员,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许多企业主表示,他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企业主应以富民强国为己任,做好些、做强些,对社会贡献再大些。在我们做的100份个案调查中,有83%的人表示创业是为了科技报国、为社会多做贡献。
第三,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政治要求平稳。应该说,民营科技企业主中的许多人原来就是“公家人”,与党和政府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也都比较熟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道路和空间,使他们成为科技创业中新的闪光人物,因此他们拥护党的政策。从对政策的把握上说,他们对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毫不怀疑,尤其是对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更是抱有坚定的信心,相信政府会积极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让他们在科技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这部分人知识层次高、信息渠道多、思维活跃敏感、喜欢研究问题。
第四,志向高远,艰辛创业。这些人知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视野开阔,对国际科技和管理的先进水平十分了解和熟悉,因此在创业时设定的目标比较高远,那就是要做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辛勤工作、艰辛创业。他们工作时间长、身兼数职,还把资金用于企业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资金绝大多数是自筹,或是自己多年的积蓄,或是向私人集资,有些人甚至是白手起家。企业的利润也基本上都用于扩大再生产。在我们的个案调查中,基本上所有企业的利润都用于扩大再生产,只有9%的企业利润用于企业分红。
第五,期望回报社会。民营科技企业主的绝大多数人都得到过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在事业有成后,都想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在我们的个案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进行过社会捐助,参与过光彩事业。他们回报社会和国家的突出之处是对教育事业的赞助和支持。黑龙江的亿阳集团、四川的新希望集团等都为设立教育基金、科技创新基金和建立希望小学出资近千万元。许多中小民营科技企业也都积极为地方教育出资出力。
第六,争取有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和发展环境。民营科技企业主与其它非公有制经济界人士一样,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是他们日常思虑的中心和活动的重点。与传统产业的非公有制经济界人士相比,绝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主处在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此他们的主要精力、时间都必须放在企业的经营方面,包括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经营管理、投资方向等等。虽然民营科技企业主一般都有搞技术工作的背景,即使不做企业也有很宽的出路,但是他们仍然把办好企业看成是实现人生价值和为社会做贡献的立身之本,把做大做强企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与此相应,他们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在贷款、经营范围、市场准入、进出口权等方面,要求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权利以及将已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在我们的个案调查中,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企业自身的发展,约占30%;党和政府有关政策的连续性,约占20%;大的投资环境,约占18%。他们最想表达的意见依次是: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约占66%;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约占32%;政府为私营企业多做实事,约占27%。在这方面,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董事长王玉锁的意见最具代表性。他认为,新世纪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会有更大的发展,应加大 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
第七,认同统一战线并希望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自从1991年中共中央15号文件下发后,统战部门积极承担了团结、帮助、引导、教育非公有制经济界人士的职责,培养了一支代表人士队伍,引导他们进入各级工商联、政协和人大参政议政,促进了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界人士的健康成长。从我们的调查看,民营科技企业主一般都认同统一战线的作用和统战部门所做的工作,认为通过统一战线的渠道可以加强与党政部门的联系和促进企业的发展。一些民营科技企业主还主动加强与统战部门的联系,将自己的一些社会活动纳入统一战线之中。最近,北京市留学人员成立了北京留学人员商会,并将其置于北京市工商联主管之下。一些民营企业主希望进一步增强统一战线的作用,增强工商联的作用,多举办一些能扩大信息和知识,并能与各方面加强联系的学习班,扩大参政议政的渠道。重庆一民营企业主明确表示:在通过统一战线参政议政以及政治安排问题上,希望要形成多层面、宽领域、富有成效的参政议政制度,更充分地发挥企业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界人士的健康成长。
虽然民营科技企业主积极认同统一战线的参政议政之路,但是从整体上说,民营科技企业主对政治安排的要求不如传统型产业的私营企业主那样明显和强烈。其原因在于,他们原有的社会政治地位较高,有些人在学术和专业方面还很有名气,因此在心理上不需要有某种社会承认的补偿,对统一战线进行的政治安排看得不是很重。目前他们大多数人仍处在积极增强经济实力、努力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阶段,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只是那些企业发展顺利,有了相当经济实力的民营科技企业主才希望得到与企业经济实力相当的政治与社会地位。
(作者系中共中央统战部经济局处长)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