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下,汽车降价的消息此起彼伏,它标志着中国汽车行业的暴利时代行将终结。早已习惯享受暴利的中国整车企业,其降低产品价格的首要办法是压低零部件等采购成本。于是,汽车降价的大部分成本和压力最终被分摊到零部件企业头上,从而使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空前挤压。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大厦根基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一方面受到来自国内上游整车厂商的打压;同时,一些跨国巨头也开始抢滩中国,分食汽车服务市场“馅饼”,对中国同行业造成冲击。在双重打压及冲击下,中国零部件产业何去何从?国内零部件产业若不能成为牢不可破的基石,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将从何谈起?
诱人的中国市场
据业内人士分析,汽车保有量越大,以汽车零部件供应为主导的汽车服务市场也就越大。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汽车服务市场的魅力十足。资料显示,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0万辆。中国汽车数量在2010年可达到7167万辆(包括公务购车、商务购车及私人购车),其中轿车可达到2070万辆。美国通用公司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与之相呼应的是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商机无限。2002年全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销售总额为1895亿元人民币。仅汽车装饰用品,到2005年市场销售额将达到420亿元,2010年将突破900亿元。
根据对全球排名前10位的汽车公司近10年的利润情况分析,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的汽车市场,汽车的产销利润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45%,有55%的利润来自汽车零部件产销及其服务领域。因此,汽车服务市场被业界称为汽车产业链上最大的利润“奶酪”。在2002年,全球汽车商(包括生产、销售、服务)总利润大约8万亿美元,其中就有近4万亿美元利润产生于跟汽车零部件产销及服务有关的领域。
随着中国家庭轿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围绕汽车使用环节上的服务,如汽车音响、娱乐系统,甚至装在轿车里的卫星定位系统、感应式公路收费系统等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都可能在中国形成独立产业。而以汽车零部件产销为主导的服务市场,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挖掘。
抢滩的跨国军团
中国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让全球汽车产业及相关领域的投资者不能忽视。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巨大诱惑下,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特别是跨国汽车巨头在国外的零部件配套商,纷纷抢滩中国,以各种方式进行投资合作。
据称,目前在我国投资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已近500家,国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美国德尔福汽车系统已在中国建立了10多家独资或合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一个技术中心和一个培训中心;美国威斯蒂昂公司在华设立了5家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全球第二大汽车装备供应商德国博世公司在华建立了150多个汽车售后服务站;美国佩特来公司、意大利布兰伯公司等知名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都争相来华投资兴建汽车零部件厂。全球最大汽车快修连锁企业——美国AC德科公司日前也宣布,未来3年内,将在华东地区发展200家以上的汽车快修连锁店,成为华东汽车快修“大哥大”。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不断刺激着外资汽配巨头在华投资欲望,并频频增资中国。据称,在华总投资已超过4亿美元的全球最大汽配供应商德尔福7月份宣布,将投资1200万美元在上海生产刚刚问世的最先进的汽配产品。今年9月份,全球第二大汽配供应商德国博世在无锡签下总额6亿欧元的投资项目,该项目的核心是建设56万台电控VE水泵生产线、70万套高压共轨和电控喷油器生产线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轮胎及橡胶制品生产商普利斯通不久前投资9900万美元,在华建立全资子公司——普利斯通(无锡)轮胎有限公司,将于明年9月正式投产,形成年产274万条轮胎的生产能力。近日,另一汽配巨头伟世通又与东风汽车集团“牵手”,共同投资3000万美元,在武汉成立东风伟世通控股有限公司……
事实上,在角逐中国市场的外资势力中,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野心最大。日前,日本最大的汽车服务用品连锁企业澳德巴克斯(AUTOBACS)宣布,与上海派安集团组建合资公司——澳德巴克斯派安公司,共同打造国内最大的汽车服务企业。据称,该项目总投资30亿日元,合资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派安公司的一个汽车用品商店的面积从目前的3500平方米增加到8000平方米。扩建后,该商店汽车用品的种类从现在的5000种猛增3倍。也就是说,从拥有汽车开始,到汽车报废之前,使用汽车过程中所有车主能想到的商品,都能在这里找到。而目前国内同类企业销售汽车用品的种类最多的也只有数千种。
在澳德巴克斯宣布进入中国的同时,其日本的竞争对手——黄帽子株式会社(Yellow Hat)也决定在上海开设汽车用品商店,其面积达1.65万平方米。据称,黄帽子是日本第二大汽车用品销售商,在日本拥有460余家连锁店,年销售收入1200亿日元。而澳德巴克斯在日本有连锁店500余家,2002年销售收入为2277亿日元,略胜黄帽子一筹。据称,目前日本汽车零部件公司已在华投资130家企业。另外还有精工公司、特殊陶业公司等著名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已经拟订在中国投资设厂计划。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中国也会与日本一样,对汽车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而国际品牌汽车服务企业的到来,将会给国内同行业带来冲击;原来小规模的夫妻店会逐渐向大型化、专业化转变,整个市场格局的主体将逐渐被4S(集整车销售、维修服务、配件供应及信息反馈四位一体)专卖店和专业汽车服务公司所取代。
国内企业的三道关隘
随着外资汽配的进入,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何尽快与国际接轨、迎接跨国巨头的挑战,已成为一个现实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找出差距与不足是当务之急。
业界人士认为,中国零部件企业与跨国巨头相比,存在着三道关隘,即研发与设计能力弱、企业规模小、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的关系松散。这三道关隘制约着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只有越过这三道关隘,中国零部件产业才会有更辉煌的未来。
研发与设计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国内零部件企业的软肋。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近70%的零部件供应商相对缺乏或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一些高科技的关键技术,如安全气囊、电喷系统、ABS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掌握不了产品研发和设计能力等核心技术,企业的竞争力就无从谈起。
汽车专家郭孔辉院士指出,有关方面当前应当更多地强调汽车零部件产业及其自主开发的重要性。在汽车厂将开发设计任务越来越多地交给零部件供应商的大趋势下,开发水平已成为制约中国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国内某些人强调整车工业的重要性,却忘了汽车零部件产业这个基础,以至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水平一直上不去。
规模小、集中度低是中国零部件企业的通病,因而必须加快产业整合步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特殊性赋予它必须搞规模经济,但中国零部件企业的规模、集中度影响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据称,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60亿美元以上,而国内最大规模的同类企业年销售额不足10亿美元,差距非常明显。
有关专家指出,改善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之间的关系,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产权隶属关系和市场供求关系两种,不管哪一种,都已经不能适应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及整车工业发展的要求。
据德尔福中国总裁陈锦亚表示,国际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是整车厂和零部件公司共同合作,开发新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零部件厂商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它对整车厂的促进、对汽车工业的革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将来的趋势也将是这样:整车厂开发新车型时是和汽车零部件公司一起攻关,零部件公司必须在整车产品出来之前,将零部件或模块开发出来。因此,要努力改善零部件企业生存环境,使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最终形成战略联盟关系。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