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州晶华集团有限公司是山东省百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山东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是经德州市政府批准成立的一家规范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设3个子公司:晶峰有限公司、振华有限公司、大坝有限公司。这3个子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均为排头兵企业,先后进入全国同行业500家最大企业、全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500强,在国内同行业知名度较高。
集团占地面积226万平方米,拥有职工66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60人;拥有总资产16亿元人民币;企业银行信誉等级AAA。
集团现有20条日用玻璃生产线,年产日用玻璃18万吨;有平板玻璃生产线2条,浮法玻璃生产线1条,年产平板玻璃500万重箱;拥有立窑水泥生产线3条,旋窑水泥生产线1条,年产粉煤灰水泥160万吨;空心玻璃砖生产线1条,年产空心玻璃砖680万块;碳素纤维布生产线1条,年产碳素纤维布60万平方米。其主导产品为日用玻璃、平板玻璃、硅酸盐水泥、空心玻璃砖等产品,产品市场覆盖20多个省市,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集团是“特级信誉企业”、“省双文明优秀企业”、“省设备管理先进企业”。其产品“大坝”牌水泥、“晶华”牌玻璃均为山东省名牌产品,并获“山东省著名商标”荣誉称号,公司的主导产品均已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苗建中系国务院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山东省人大代表,开发和应用的以粉煤灰代黏土生产水泥技术获“国家星火科技奖”,先后创立了“双本市场融动”、“拟法人管理”等多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作为一个有战略远见的企业家,他秉承“诚信创新、滚动扩张”的理念,在深挖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长远规划、储备项目,通过内引外联,实现企业的高速发展。
在山东省西北部的德州市,有一个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势头迅猛、员工生活富足、厂风文明向上、厂貌壮观优美的现代企业集团——德州晶华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装备陈旧、观念落后的手工作坊式旧工厂,但如今的晶华集团已经拥有资产16亿元;年产平板玻璃500万重箱,日用玻璃18万吨,水泥160万吨,空心砖680万块;年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利税6800万元,成为德州市的财政支柱企业。
巨大的变化、辉煌的业绩从哪里来?晶华员工说,这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位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当家人——苗建中。苗建中是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建材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九届人大代表。他不仅是硅酸盐专业工科学士、正高级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还通过刻苦自学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专业的有机融合,铸就了他鲜明的企业家风格。5年来,他挥洒着青春和热血,饱蘸着汗水和浓情,带领全体晶华集团员工团结一致、共渡难关,描绘出一幅世纪晶华的壮美蓝图。
峥嵘岁月
晶华集团成立5年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关头,主导产品无一例外地受到致命冲击。但苗建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始终抓住“膨胀总量、大上项目”这条主线,使这5年成为晶华集团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1998年3月26日,迫于装备落后、产品价格下滑、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的严峻形势,德州市从事硅酸盐产业的三家企业在困境中走到一起,晶华集团应运而生。苗建中临危受命,以过人的胆识和魄力挑起这副沉重的担子。
晶华集团成立的第二年,以苗建中为核心的集团决策层特别注重了“强强联合”的优势发挥。在不断的磨合中,实施了管理功能重组,整合了各类社会资源,突出了硅酸盐为主业,明确了发展方向。
2000年,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晶华集团按照苗建中提出的“一是要彻底,二是要规范”的原则,顺利实现了企业改制,为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提供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2001年,苗建中大力倡导了“四轮创新机制”,重点强调了经理层和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统一了思想,坚定了加速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融资、引资活动。日产400吨级的精品浮法、双线日产5000吨粉煤灰旋窑水泥、十双高档轻量瓶三大项目蓄势待发。
2002年是晶华集团起步腾飞的一年。旋窑水泥项目被原国家经贸委列为第二批“双高一优”计划,进入第八期国债,并于5月18日破土动工;精品浮法项目于12月18日顺利竣工点火;低成本购并了淄博南定玻璃厂的进口十双机组。一系列成功的资本运作,提高了主导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强了晶华集团的竞争优势,为加速企业腾飞拓展了广阔空间。
进入2003年,浮法项目于3月11日一次引板成功,项目投资、装备水平、达产速度、产品质量、市场运作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8月16日,日产2500吨级旋窑水泥一线竣工投产,使晶华粉煤灰水泥的生产能力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当前,进口十双机组已经全面启动;日产4000吨旋窑水泥二线、日产600吨级浮法玻璃二线施工现场热火朝天,预计2004年上半年可全面建成。经过5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晶华集团终于实现了管理和装备水平的突破和飞跃,迎来了传统产业新的春天。
五年巨变
5年弹指一挥间。今天的晶华集团已脱胎换骨,再也找不到过去手工作坊的影子,处处展示出现代企业的风采。
企业面貌:集团组建之初,现金流量严重不足,企业发展后继乏力,平板无浮法、日用玻璃无十双、水泥无旋窑的“三无”状况,成为晶华的切肤之痛。今天,晶华厂区面积扩大了一倍,良好的企业信誉赢得了巨大的社会支持,项目融资财源滚滚。在苗建中拟订的“改造传统产业,开发三个新区”战略思路的指导下,晶华集团已成为亚洲大型的空心玻璃砖生产基地、全国大型的日用玻璃生产基地、大型的粉煤灰水泥生产基地以及华北地区重要的平板玻璃生产基地。
经营理念:晶华集团成立之初,计划经济的管理色彩浓重,营销观念落后,发展观念淡薄,融资意识欠缺。集团成立以来,在苗建中的倡导下,以现金流量为龙头指标建立了系统的考核体系;确立了“以销定产,主动推销,引导消费”和“想用户之所用,急用户之所需”的营销理念;以发展作为永恒主题,“项目不断档,融资不断流”,使企业驶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运营机制:1998年以前,带有家族色彩的封建把头式经验管理占有较大比重,管理效率差、漏洞多。晶华集团成立后,苗建中创新性地、大面积地推行了“模拟法人管理模式”,设定了以资本、财务、研发、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公司职能和以质量成本为中心的制造职能。靠专业化分工来培育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的能力;靠分工加上制度的制约,形成法制化制度环境。
人才储备:1998年集团成立前,由于企业不景气、人才断档,管理和技术人才青黄不接。集团成立后,苗建中指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储备是打造百年企业的首要战略任务。”5年来,晶华集团本着“用好人中的能人,能人中的好人”的人才选拔理念,通过待遇杠杆大力引进人才,以战略眼光加大了人才储备力度,把一批批优秀学生送出去学习、考察,推上关键岗位,为优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晶华集团技术开发中心通过了省级认证,标志着在人才保有量上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企业文化:5年来,在苗建中的倡导下,晶华人以“诚信创新”为核心内容,形成了独到精深的企业文化。集团中不仅形成了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扶正压邪的人文环境,而且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构成的“四轮创新”机制的运作下,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围绕“振奋群体士气,激发工作热情,营造正义氛围”这个主题,晶华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美好明天
当前,晶华集团的主业即硅酸盐行业已经进入“完全竞争”状态,竞争性行业的特点弱化了传统企业的优势,新的一轮高层次竞争已拉开了帷幕。面对未来,苗建中自信而又执著地认为:历史不承认弱者,对于强者来说,从来就是挑战和机遇并存。2002年底,在晶华集团步入全面腾飞的历史时刻,苗建中聘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院的专家团,为集团制订了10年发展战略规划。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专家团指出,晶华集团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有一个朴实肯干、吃苦耐劳、凝聚力非常强的职工队伍,这是晶华集团发展的宝贵资源。晶华集团已经走出了后工业时代淘汰落后技术装备的阶段,步入了技术提升、迅猛发展的新轨道。
展望未来,苗建中以其企业家特有的胸襟和气魄,规划了集团的美好明天:未来5—8年,晶华集团将以平板玻璃、日用玻璃、水泥为核心主业,围绕日用玻璃的规模优势,粉煤灰水泥、空心玻璃砖的技术优势,平板玻璃的区域市场优势,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并继续加强领先优势,扩大企业规模,走出一条滚动扩张之路。日用玻璃规划5条十双生产线,年产38万吨,建成以德州、泰安、淄博三点开花、辐射全国名优酒厂的高档日用玻璃基地;平板玻璃规划5条浮法精品生产线,年产960万重箱,深加工比例15%以上;水泥在建成本部旋窑三线,寻找资源充足的地区进一步扩张,建成以矿山粉磨站辐射区域市场的运作格局,生产规模达到800—1000万吨。届时,集团销售收入将达29亿元,利税3亿元。
回首过去,苗建中无比欣慰:晶华集团在行业形势最低迷、最萧条的困难条件下,实现了超常发展、跨越前进,没有喧嚣、没有浮躁,但晶华集团已悄然成势:在旁观者眼中虚无缥缈的目标,已变成了近乎轻车熟路的事实。展望未来,晶华人信心百倍:在新的历史时期,晶华集团一定能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在鲁西北大地上铺展开一幅“蓄势、创新、腾飞”的完美画卷!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