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术资本>> 艺术资本报道>> 正文

论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3-28 17:20:08 阅读:
核心提示:五千多年前,象征着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在往后的岁月里,汉字以动物骨骸、石头、金属、竹简、纸帛等载体被表现了出来,漫长的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汉字的美学表达史,在中国的历朝历代,汉字以其线条的不断流传和鲜活书写故事被中国人一直传承下来,”

  五千多年前,象征着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在往后的岁月里,汉字以动物骨骸、石头、金属、竹简、纸帛等载体被表现了出来,漫长的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汉字的美学表达史,在中国的历朝历代,汉字以其线条的不断流传和鲜活书写故事被中国人一直传承下来,”文章千古事,书法万年传“,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故部分。到了现代,由于人类传达信息和交流的工具已从文字书写到了敲打键盘,所以汉字的被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汉字的书写更多的是作为书法艺术的形式而保留。所以当代书法从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取法素材、审美风格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可以说,汉字的书法故事没有被我们所遗忘,”回顾当代书法发展的30年,正是中国文化与社会剧烈变革的3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盛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书法艺术也出现了大繁荣和大发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书法热,在此背景下,当代书法创作出现了许多流派,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对书法孜孜以求的书法家,由于中国文化的断层,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美学理论和文化内涵也发生了前后断代的现象,社会上产生了各种书法思潮和书法现象,这是与当代书法没有形成统一的美学共识息息相关的。

  梳理当代书法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当代书法还是处于摸索和探求阶段,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遗忘和对汉字本身信仰的缺失,我们已对汉字失去了敬畏之心,我们已没有”书,心画也“的精神追求,更没有汉字的浸润的那些中国精神,书法只是成了照瓢画葫芦的工匠活儿,书法不是为了风雅,为了抒发,为了追求,而是成了挣钱的工具,书法已失去了它本来的存在理由,书法已没有了灵魂和精神。

  今天的书法界以学二王的程度为衡量书法好坏的标准,可以说不学二王的书家人们就不会让你成为书家。无论学二王还是学其他的书家其实并不要紧,但是如何学,向二王书法学什么却没有公论,当代书法界一边倒的认为临摹二王是成为书法家的不二选择,于是书法界向选秀一样,选出的几乎全是”二王模仿秀“的获奖者,但是这些模仿秀们却没有搞懂书法的美在那里,也没搞懂书法艺术的精神和灵魂。王羲之的字之所以好,是因为他对汉字文化和精神的理解,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因为他对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因为他有老庄物我两忘的玄学精神境界,而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把字写像的一个工匠。所以不了解汉字的美学和精神,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浸润,想学王羲之比登天还难,也有很学书者懂得学书要取法乎上的道理,但是,如果你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博的学术视野,你就是想取法再乎上也不可能,所以功夫在书外,当今书法艺术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不学二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学二王,学二王书法的什么?不懂得这些,我们只能是一个二王书法秀罢了。

  书法的笔墨是靠深厚文化滋养出来的。这已是共识。现在所谓职业的书法家很多,靠书法展览走向所谓成功的书法家也很多。但是这样的书法家是否能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是个问题。书法缺少了文化的滋养,就失去了书法的灵魂和美的基础,也更谈不上格调和韵律。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看没有一个书法家不是文人大儒的。当代书法家也有很多,但是备受收藏家青睐的是郭沫若、赵朴初和启功几位文化大家的书法作品。在收藏家眼里,对书法的文化精神的看重是大于书法字形本身的。书法家如果没有文化的底蕴,光能写一幅形美而没有文化精神的书法作品,你的艺术生命不会走的太远的。有文化浸润的文人不一定能写好字,但没文化的人绝不会成为书法大家的。

  我们当今书坛其实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太注重形而下的东西,忽略了形而上的东西。失去了一个事物的美好的”道“,那就没有抓住这个事物的本质,书法的本质是汉字文化背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被书法与中国文化隔离开来,你这是个工匠,不是艺术家。

  有人说今天的书法家本来就是职业化、专业化了,把字写好就行了,不需要怎么读书,不需要会写文章,做学问,不需要成为学问家和文化人,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的书法已经脱离了古时文人的实用性书写,而走向纯艺术化的轨道了。其实,这种说法忽略了书法的本质。书法不论如何发展,不论发展到何时代,书法所承载的那种文化精神还仍然是书法的艺术魅力所在。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定要了解书法的美学精神,书法为什么美,它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中国的书法艺术从美学来讲,自然之美很重要,中国汉字是源于祖先对自然与人的本质的心灵观照的自然产物,它是源于自然的象形文字,所以自然美是书法美的根本特征。书法的象形特征即为意符,象形符号是由实物形状的描摹得来,所以汉字往往具有图画的意味。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数次大的演化,仍未打破基本造型法则。由此看来,汉字的结体,它既作为人的事和情的载体,又依赖于自然界万物。

  用毛笔书写的书法只有遵循“道法自然”,才能体现书法艺术中的中国文化哲学精神,书法艺术来源于自然,也必须依赖于自然的客观存在和要求才能体现美学精神。自然美,来自于书法作品的真率,它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庚肩吾的《书品》提出书法作品要符合“天然”之美,这种作品“学者鲜能其体,窥者罕得其门”,“凝神化之所为,非人世之所学”,因而是任其自然,无一定规矩可言的。苏东坡在著名的《书〈黄子思诗集〉后》里称颂王羲之的书法“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而米芾的“平淡天真”论,也都是再讲书法的美一定要来源于自然美,书法的自然美很大程度来源于它独特的工具和材料。“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工具优势的生动概括。由于工具的优势,毛笔运笔技巧丰富多样,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加之宣纸的吸水、柔软和毛涩的性能,使毛笔的技能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纸上云烟,线间沟壑,笔下风声,令我们想见自然风光。所以书法必须回归自然本性。而自然本性是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而获取的。书法的玄秘是与宇宙万物同道同法的,张旭看到“公主与担夫争道”及音乐的吹打之声,顿悟笔法的龙蛇翻转之妙,观看公孙大娘舞剑,方知书法的精髓。怀素观夏天云层变化,即得“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的意趣。黄庭坚见船夫划浆而启发得到了书法的神韵。所有这些,见证了书法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所以书法一定是融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当中的。

  另外书法是一个人心境的体现,它是有生命的。它的美也是人心性的抒情之美,古人说:书,心画也”,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到王羲之时,感慨良多。他说羲之写《乐毅论》时,心情抑郁,写《黄庭经》时感到怡悦,写《太师箴》时念世情周折,说到兰亭时,则神思飘逸。因此,书写的内容不同,情趣也不一样,想到快乐之事必然悦生于容,现于悲哀之境则孤伤叹气,这是人之常情。颜真卿《祭侄稿》是面对亲人被害、奸贼猖獗的现实而为之,表现的是沉痛彻骨、义愤盈胸的心情;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下与众友“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时闲雅和悦而搦泚笔作书的,表现出来的是清闲自然、超尘脱世的心境。“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书法只有自然而然地情感流露,才能尚得佳品,不是一味地贪求情感的倾泻而忽视线条的质感作用,那样只会沦为气象有余而沉实不足的书奴。书法艺术的美不只停留在书法形式上,更重要的还有于通过形式反映出书者个人的情趣、性格、学识、人品、艺术思想以及时代精神。苏东坡说:“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就是说明书法的抒情之美。要想达到抒情之美,必须是胸有点墨的文化雅士,真正的上乘书法家必须是书品、艺品和人品达到统一,书艺一道,只有参悟了人生,感悟了博大精神的中国汉字文化才能参悟书法。所以只有了解了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才能成为书法家。

  由于文字的作用已与古代不同,我们的时代和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书法的美学特征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书法的美学标准和表现形式更应该与时俱进和大胆创新,这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书法的发展要求,书法艺术也面临着如何创新的问题。当代书法创作呈现出风格多元的取向这是书法创新的必然结果。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创新一定是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传承,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书法是有文化精神和美学共识的,脱离了这两个基本前提,书法就不成为艺术。如何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也是我们当代书法家要考虑的问题。一味地摹古、复古,复制古人技巧、嫁接古人图式,和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创变和革新,过度追求视觉刺激和快感,以制作、拼接、夸张、怪诞、变异、扭捏为创作基础都不对。都有悖于书法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的。书法首先要秉承汉字的美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书法家一定把汉字写好看了,然后才能谈意境。我们在写字的时候首先要掌握汉字的美学特征,把汉字的美表达出来。我们现在有些书法家之所以被百姓大众所怀疑和诟病,很大原因是一味的讲章法和意境,而忽略了汉字的大众美学特征。你的字,中国老百姓觉得很难看,这怎能成为书法家。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大家,其实他们的字就是让不懂书法的人看了,也觉得好看。为什么,因为他们懂得汉字的美学精神。“大道行简”,书法也一样,只有被大众接受的美才能长久,那些脱离书法美学精神而追求自我欣赏的书法家是伪书法家。我们要以中国汉字的文化和美学精神为本,在此基础上讲究创新。启功先生的书法为什么能成为我们当代书法的一座丰碑。就是他在继承古法上又遵循了中国的美学共识创新了一种唯美的书体,他的书法符合普通中国人的审美特征,上至文人雅士,下至老百姓都喜欢。我们看影像资料,启功先生临了许多历代碑帖,具备了扎实的中国书法的法度,但是他又不拘泥于古法,根据古法他又创新了一种新的书体,把书法的自然美和抒情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有人说启功先生的字最好模仿,也最难模仿。就是说他好模仿,说明他的字的美符合大众口味,所以很好模仿他的形。说很难模仿他的字,又说明他的字除美的形体以外,还有鲜活的生命的特征和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是一般难以具备的,所以模仿不了,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所在,它不仅要把字写好了,写漂亮了,而且要把字写的有生命,有精神。

  书法与读书一样必须要经历三个阶段。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描绘读书的三个境界,也适合于描绘书法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学习书法的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面对各种碑帖和理论,书法家心很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学书法的第二个阶段,只是废寝忘食的不间断的反复临摹,这只是简单的模仿,根本没有达到书法的文化精神层面。“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书法的最高阶段,它已超越了简单模仿的涵义,已达到了是书已非书的“道”的层面,只有具备第三个层面的的书法者才为书法大师。而成为第三层面的书法家不是轻而易举的就能到达的,他需要对人生的感悟,他需要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和天生的悟性,所谓的功夫在书外,就是具备第三境界的条件。书法的第三个境界其实就是讲的书法的精神和书法的生命。

  我们这个时代是伟大的时代,中国书法到了最好的发展期,汉字的书法美,不仅在指腕之间,它是”有呼吸,有律动“的生命体。在我们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书法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的沉重厚朴,它的飞扬婉转,它的森严宏大,它的肆意狂放,是中华文化魅力的具体表现。到了我们这里,汉字的艺术不会消失,它会更有悠长和丰沛的活力。我们今天一定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传承和创新书法艺术。我们一定要抛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怀有虔诚的心态面对书法,面对我们的古圣先贤,要书法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的精神真正回归,书法振兴之日可待。(作者系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段俊平)

更多专题
解读龙矿崛起之谜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煤海劲旅勇创新 丹心所系创辉煌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