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子与键盘化时代,书法是否仍有发展空间?这个纠结的问题,已经是逐渐进入“拐点”时代的书法艺术不得不面对的“瓶颈”,不过,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龙海看来,“书法”的命运并不悲观,它足可和“电脑键盘字体”各自争锋,各领风骚,仍然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艺术门类。
这样充满正能量的观点,在一堂书法讲座中再度被深化。10月27日上午,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的“市民文化大讲堂”中,陈龙海以“中国书法的精神”为题开讲,详细阐释了目前中国书法的市场之困、精神之困和发展之困。
南方都市报:中国现在很流行所谓的“官书”,大意是指名人、官员为景点、书籍或牌匾题字———这种“官样书法”很难称得上什么“艺术价值”,但它作为当今中国文化界的一个极具辨识性的现象,是否也有它独特的文化价值?
陈龙海:“官书”或“名人书”,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独有的片段,它衍生于“书法”,但评价它的文化含量,却不能单纯用艺术的标准和眼光。首先,一个名人为一个景点奉上墨宝和书法,本身体现的是一种仪式感、纪念感,它会成为一段历史的铭记,这种“真迹”会成为一种历史的传承。但是,现在也有很多“官书”,写法根本不符合基本的汉字规范和书法规范,其中也掺杂了一些庸俗的成分,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南都:在日本和韩国,书法被称作“书道”和“书艺”,那么,作为文化和地理上的近邻,这些东亚邻邦的书法水平达到了与中国相提并论的程度了么?当地的“书艺”与中国的“书法”相比,各有哪些特色?
陈龙海:我们中国叫的书法,在韩国叫书艺,在日本叫书道,但是,中国书法的发展水平,却远不是日韩所能比拟的。比如,在日本,当地的书法分为“假名书法”和“汉体书法”,实质上还是以中国书法为宗本,而韩国的“书法”,就仍处在较为弱势的状态———这是因为韩国文字、高丽体文字本身笔画所限,这种文字本身并没有足够的“书法性”,笔画联系较为割裂,也没有“象形性”和“形声性”。而英文、拉丁文字就更无“书法性”可言了。英国人只能把写字漂亮的人称作“good handw riting”,但“handw riting”怎么能跟“书法”这一底蕴深重的词汇相提并论,所以,我曾在不少国际性的文化会议上倡议把“书法”直接译为“shufa”,而他们也局部采纳了我的建议。
南都:如何评价当今的书法市场?很多人忧虑书法在电子化、键盘化时代下的命运。那么,书法这个传统的、以“笔墨纸砚”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如何与现代相结合,重新活化?
陈龙海:其实,当前我国的书法教育在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链条”。书法的人才储备和后继力量,也正在建立之中。诚然,在电子化时代下,许多人的手写水平降低了,但这不意味着书法就会退出我们的视野,书法的“后劲”在于更长远的未来,它会和电脑、键盘上的“书写”有所区分,互成“并立”的态势,但要说电脑完全取代传统书写,是不可能的事。
南都:有些人的所谓“书法”故意改动汉字笔画,变成“错别字”,以追求所谓的“美观”或其他商业利益。你曾提及,我们的书法应当对汉字存有“敬畏之心”,这种“敬畏”是否体现在书写规范上?
陈龙海:当我们拿起毛笔的时候,首先要心怀敬畏。在这方面,台湾人比我们做得好。现在,一些名人或所谓的书法爱好者,不顾汉字的基本字形、笔画和美学原则,常常给汉字添加多余的笔画,或者把“点”写成“捺”,把“竖”曲化为“折勾”等等,闹出很多笑话。这说明,很多人不仅不重视汉字笔画规范,也对书法创作的规范毫无敬畏之心。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