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国内一些大型景区都配有电脑和上网设备,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或Intranet,用于内部管理统计工作。有的还在旅游电子商务领域进行探索尝试,用于企业宣传公司形象、推介旅游线路、旅游景点、旅游相关产品、销售旅游产品、提供网上预订服务等。有的景点还设置了为游客服务的触摸屏,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景区智能监控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LED信息发布系统等。对于近年来中国智慧景区的建设情况,记者采访了北京巅峰美景科技有限公司行业咨询师郑海兵先生,他说“从总体上看,我国景区行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智慧景区的建设已然迫在眉睫,需要慎重把控分析”,并就国内智慧景区的建设情况做了简要概括。
国内景区的智慧化现状
(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行政监管体系初步建成
2005 —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十多个省的3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进行了遥感监测抽查,卫星数据采集面积累计超过16万平方公里,监测面积累计超过6万多平方公里。利用国际上2.5米和0.6米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采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变化图斑2000余处,组织省级主管部门对其中900余处有疑似新增工程建设项目的变化图斑进行了现场核查和处理。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依托科技进步,促进主动依法行政,大大强化了各级政府包括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保护与监管力度。
(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央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
截至2007年,在建的中央数据库已储存了100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地理信息资料、规划资料、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和监测核查资料,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逐步由纸质文件向电子化文档过渡。中央数据库的建设不仅为卫星遥感监测提供了基础,而且推动了国家层面的风景名胜区信息化管理。随着数据库的不断扩容和升级,今后将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网络平台开放公众服务功能提供技术支撑。
(三)重点景区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在119家5A景区中,多数已建成电子门票系统。一些4A景区正在按照5A景区的标准积极实施景区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工程,建立完善的语音导游、电子监控系统和游客服务中心,并完善网上预订和支付系统。
(四)现代高新技术得到迅速应用
在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移动通信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RFID技术等纷纷介入。这些技术大大提升了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和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服务能力,使旅游景区成为旅游业中应用信息新技术最多的领域。
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盲目跟风 资源浪费
旅游局对智慧旅游的重视使得景区在政府的扶持下走智慧化道路。为了加强景区信息化建设,纷纷建立网站、采购门票系统、电子监控等设施设备,部分景区在合理科学的管理下,成为智慧景区示范点。但是有的景区也为了踏上智慧的列车,不根据自身情况做任何规划设计,盲目购买电脑、科技终端设备。但是购买了电脑不联网,建了网站不维护,买了设备不使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对景区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信息更新维护动力不足,难以同游客实时互动
据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景区网站都是委托网络公司代为维护的,但日后由于工作人员岗位变化、资金欠缺等各方面原因,已经与网络公司失去联系,所以网站也很久没有更新。游客留言板块是景区网站与游客互动并促进景区建设的重要手段,然而景区管理处的回复往往要等到第二天甚至更久,不能即问即答或迅速回复,无法及时为游客解决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景区网站与游客互动的瓶颈。
在线网络缺乏电子商务功能
随着旅游大众化,出行散客化的趋势,旅游者在出游前进行网络媒体的信息收集已经成为持续增长的行为特点。景区企业强化电子商务,加强网络营销能够有效的推动景区的销售。但是,目前国内绝大部分景区都尚未建立起电子商务功能。例如,山东省200多家A级以上景区,已建立网站的有100余家,但没有一家提供网上预订服务的。
管理者认识不足,认为景区越“古”越好
一些景区的管理者在景区工作时间少则十年,多则几十年,对原有景区的样貌有着十分难舍的感情,不希望它改变样子。还有的管理者认为“景区一直就是这样的,科技设备的使用会使得其改变本色”。殊不知,时代的更新和信息的发达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游客的行为方式,游客的想法对于景区来讲是直观重要的。况且,智慧景区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硬件设备的使用,还包括软件系统的智慧、管理统计的智慧、营销维护的智慧。(资料来源:巅峰美景专家访谈)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