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勇小档案
薛勇的父母是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国水电第七工程局的职工。父辈们为国家南征北战,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20 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国家开始修建龚嘴水电站、铜街子水电站,他们又响应国家号召,开进大西南,进驻四川。
薛勇高中毕业之后,曾下乡参加农业劳动。不久,他被招回单位,正式上班。当时的水电工程七局不论从单位规模、级别上还是工资水平上,绝对是四川省内和西南地区少有的好单位,能在这里上班,简直是抱上了“金饭碗”!
但是,上班没两年,薛勇却不想干了,他主动要求辞职,自谋职业。
这就是“躁动”,这就是不安于现状,这是任何一个创业者的基本心理素质。
自主创业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艰苦过程。薛勇“下海”后,他卖过香烟、搞过批发,走南闯北,每天都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他就是靠着自己的勤奋与诚实实现了从小商小贩到批发商,再从批发商到企业家的一次次飞跃。
近年来,在巴山蜀水、在闽北大地、在黄浦江畔,中国造纸业的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他,就是民营企业家薛勇。
走访福建明珠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勇,谈及自己企业的发展,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思路决定出路
思路是什么?思路就是一个企业家的经营理念、经营思想、经营谋略、经营哲学,也就是他要构建企业文化的核心。走访薛勇,或乐山或绵阳时,遇到的员工说的最多的也是这句话。这也是许多企业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是,薛勇的独特之处在于,这句话不仅仅自己挂在嘴边,还要求全体职工经常挂在嘴边。薛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过深入地思考和总结,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使它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动,贯彻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达到既定的工作和发展目标。
“薛勇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人。”
董事长助理林公勤的话反映了全体职工的心声。
薛勇把自己的思路简单地概括为企业文化建设“12345”的系统工程:
“1”即一个中心——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企业家作为一个商人、企业管理作为一个经济运行过程,其最直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用最少的代价和成本赚取最多的钱。
“2”即两个眼光——“睁眼看世界”与“理性”思维。
薛勇的祖籍是福建省福州市,这里是祖国的东南大门,与宝岛台湾仅仅140海里。历史上,这里“得天下风气之先”,产生无数有远大目光和宏韬伟略的仁人志士。林则徐,福建闽侯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用敏锐的目光驱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封建迷雾,发出了“知己知彼”、“师夷长技”的呼声,振聋发聩;伟大的爱国思想家、南宋理学家朱熹,福建尤溪人,在闽北的武夷山生活了五十多年,他在这里设馆讲学,著书立说,留下了《四书集注》、《楚辞集注》等辉煌巨著,他那“逝者如是”的圣哲之言至今仍镌刻在武夷山六曲响声岩的石壁上。他的思想体系虽然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但他提出的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主敬修养”的功夫论却无不闪耀着夺目的理性光彩。
薛勇师承了先哲的思想,目光远大而睿智。他没有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巴山蜀水之间,他经常到福建、上海、大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看看,经常和出国创业的同学保持密切联系。他说,“人不能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更不能画地为牢,夜郎自大,要多出去走走,善于向别人学习。”他逆境中不气馁,顺利时不急躁,抓住机遇、激流勇进。
在企业管理与发展思路上,他总能冷静地、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问题。不盲目求大求强,而是根据中型企业的特点,提出要分散投资风险,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技术含量,使产品实现本地化,降低投资成本,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一方经济发展,迎接全球范围的竞争与挑战的一整套思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3”即指员工全面发展的三个步骤:先做“机器人”,再做“自然人”,然后做明珠人。
经济管理思想、理论和流派的发展过程,既是一定时期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人性的发展过程,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
薛勇对员工的管理观也是顺应了这一经济发展过程。在他的企业中,80%的职工都是当地的农民,文化水平、技术水平、责任意识等等整体的素质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他认为,在此前提下,职工的入职初始,只能是作为“机器人”来体现的,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工人。管理人员要唯老板之命是从,一线工人要严格按照机器程序运作。这一阶段是初始的,也应该是短暂的;之后,职工就可以成为一个“自然人”。这里的自然人不仅是法律上和生理上的,更要使员工成为勇于对自己的行为和工作负责的人;最后,每一个职工都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明珠人,“说明珠话、办明珠事、做明珠人、树立明珠形象”。这里的明珠人是指有较高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较高业务素质、较强责任意识的人,是勇于和善于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全社会负责的人。
“4”即企业和企业家发展的四个阶段——躁动、探索、起步、发展。
按薛勇的体会,一个企业家必须永远保持一颗年轻、青春和躁动的心。有了躁动的心,一切才能想到改变,一切也才会有所改变。
光有躁动的心是不够的,必须能够有长远和理性的目光,必须冷静、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道路想通了,就要马上去做,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仅仅处于探索或思考阶段,永远不去做,再好的蓝图和想法也是白纸一张。
发展是硬道理。必须保持企业持续的、快速的、开放的向前发展。在企业发展的道路和过程中,困难和风险是在所难免的,必须变直觉管理为战略管理,巧妙地合理布局品牌,发挥地域优势,使产品本土化,有意识地、最大限度地分散和化解风险。
“5”即五个效应——同行业技术的促进与发展、企业发展、职工个人发展、环境保护、地域经济发展(农民发展致富)。只有这五个方面全方位协调发展、只有社会“全方位”的发展,才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归宿。
行业发展是指要通过自己的创业实践,促进本地同本行业在原料资源、机器设备、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社会效益等诸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促进他们的第二次创业,增强同行业企业在WTO条件下应对世界范围挑战的能力。
企业发展就是指企业的发展空间开放化和广阔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企业的社会形象最高化。
职工个人发展指职工的工资水平、福利水平及知识水平、综合素质极大地提高。
西部大开发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西部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因此,西部的企业必须有高度的环境保护意识。纸是人类文明的曙光,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因此现代的造纸工业应该属于绿色产业。我们不能再用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此前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再也不能走了。
促进一方经济发展。薛勇认为,人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创业一地,也应当造福一方。
促进一方经济发展,主要就是促进农民致富。农民占我国总人口的80%,没有农民、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反之,农业的现代化也依托于工业企业的支持。特别是驻地在农村、原料来源靠农村、劳动力主要依托农村的企业,要充分发挥“公司+协会+农户”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聘用当地的劳动力,及时足额地缴纳各项税费,最大限度地将地方种植业的优势作为自己的原料之源以造福农民、农村和农业。
有了以上的思路,薛勇便走出了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抓住机遇 立足实际 分散风险 壮大实力
市场变幻莫测。近年来,世界造纸行业掀起了一股并购浪潮,就连世界著名的瑞典道斯拉公司与芬兰的恩索公司也合并成道斯拉-恩索公司,使它的产量一举越过世界最大的造纸公司美国国际造纸公司。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将成为21世纪世界造纸业并购浪潮的焦点。在2002年4月1日,国务院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把化学木浆、原料林基地建设和部分高档纸及纸板生产列为鼓励外商投资项目,世界各大造纸巨头纷纷向中国渗透,使中国的造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家的成长史往往也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史。所以,讲述一个企业往往要从企业家开始。
“在你满足的时候要想到不满足,”这就是薛勇的性格。
薛勇的目光超过了巴山蜀水,他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去了厦门、上海、大连。当他在大商场看到一个东北富商一下子拿出6万元买下两个钻石戒指时,他惊呆了。他为自己仅有的靠卖烟起家挣的1万元感到汗颜。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薛勇又回到了四川,开始实事求是地寻找自己的道路。
据统计,近年来,每年国家用于进口纸类产品的外汇在50亿美元左右,1998年竟高达117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三峡工程的总投资!
早从唐代开始,四川就是我国造纸业的中心地区,这里出产的“益州麻纸”、“广都纸”、“薛涛笺 ”久负盛名。由于其造纸质量高超,极大地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早在北宋时期,四川就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角子”的纸币,它的出现使四川成为全世界纸币的发源地。
而且,在这里造纸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原料。我国90%的纸厂都是草浆造纸,质量不高,只有10%左右是木浆造纸。而在四川乐山,漫山遍野都是竹子。用竹浆造纸,其韧性、色泽、伸张度远远强于木浆和草浆造纸。历史上的“夹宣”就是竹子造纸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徐悲鸿都长期使用“夹宣”,张大千还亲自到四川考察,设计出了大幅大风堂专用纸,即今日中外驰名的“大千书画纸”,已远销国内外。
薛勇创业的首选地在四川省乐山市沙湾。乐山与峨嵋山为邻,以大佛为荣。沙湾就是大文豪郭沫若的家乡,至今,郭沫若故居仍然坐落于此,供人们游览参观。
沙湾交通便利,成昆铁路从这里穿过,仅沙湾区就有3个火车站。
沙湾水电方便,龚嘴、铜街子等一系列大中型水电站星罗棋布。
于是,1993年,薛勇开始涉足造纸业。他的第一步是一家生产瓦楞纸的非常简陋的小厂,在很偏僻的山区。
后来,他落户沙湾区的葫芦镇。1996年,他开始生产附加值较高的文化用纸,先后建成了6条生产线,很快形成了有静电复印纸、胶印书刊纸、双胶纸、灰底白板纸、茶板纸、瓦楞纸等十余种系列产品。创业伊始,薛勇就获得了骄人的荣誉:1996年12月,他被中共乐山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97年5月4日,他被中共沙湾区委组织部、共青团沙湾区委员会授予“沙湾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1998年9月,他们的“明珠”牌系列静电复印纸被评为“第四届嘉州人民喜爱的商品”。
优质的质量,低廉的价格,明珠纸业很快在巴蜀兴起,并很快辐射到上海、福建、北京等地。中国纸业的一颗“明珠”在冉冉升起。
据统计,全国纸浆造纸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的10%—12%,位于第三位;污水中化学耗氧量占40%—50%,位于第一位。其中,蒸煮废液占 80%。作为一个民营纸业企业家,薛勇深知自己的担子之重大。为了使自己的纸业成为真正的“绿色产业”,为了使绥山更绿、大渡河水更清、自己的纸张更白,2002年他就投入巨资实施“碱回收”工程,使污水排放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这在四川民营造纸行业是第一家。
2001年,薛勇在武夷山下收购了一家已经破产的国有造纸厂,改制成福建明珠纸业有限公司。破产前,这家厂子年产量是1万吨。他们收购后达到2万吨。现在,他们又在进行装备和技术改造,完成后产量达到7万吨。明珠纸业的文化用纸在福建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明珠纸业已成为当地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当地造纸行业的又一颗“明珠”。
同时,他们对乐山明珠公司进行改扩建工程。现在,一座新型的、现代化的工厂已经巍然屹立在英雄的大渡河边。远远望去,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笔直的烟筒高耸入云,高大的厂房外墙是白色间以蓝色的瓷砖镶嵌。它们像一群战舰静静地停泊,不久的将来它们将扬帆远航。
望着即将完工的新厂区,薛勇自豪地告诉笔者:“再过两个月,25米宽的明珠大道将完全修好,厂区的绿化美化也同时展开。我们还要修建专家公寓,储备人才,我们将永远走在川内造纸行业的前沿。”
为了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薛勇还从国外引进许多先进的技术装备。现在,他们投资17万多欧元(合人民币170万元)正从芬兰的美卓公司进口一套联合筛。目前设备已经装船,按预约在今年9月上旬到货。这套设备的引进安装与使用,将大大节省用水、促进环保。
2003年6月,薛勇投资近3000万元收购四川三台县纸板厂,成立四川东方纸业有限公司。按他的说法,现在他们正在做“洗脸”的工作,不久就可以恢复生产。
这样,在薛勇的麾下,已经有四川乐山沙湾明珠纸厂、四川明珠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福建明珠纸业有限公司和四川绵阳三台东方纸业公司四家企业,年产量可达14万吨,达到国家中型企业的生产规模。这样,薛勇的分散风险、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战略目标正在逐步得以实现。
可是,薛勇并不满足。他又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目标。为了使企业真正做大做强,为了使农民的竹子资源真正变成竹子经济,他们申报的20万吨浆厂的工作正在筹建之中。
思路与道路相结合,于是薛勇便有了非凡的业绩和突出的贡献。
兴业一方 造福一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最大最难的问题。可是,在薛勇这里似乎也不难。如果我们现在再多一些像薛勇这样的企业家——他们有宽广的胸怀、远大的目光,中国最大最难的问题何愁得不到解决!
薛勇的贡献早已超越了国界,他的贡献是行业性的、世界性的。
乐山市沙湾区葫芦镇是明珠纸业的发祥地。今天,在葫芦镇的大街上,群众挂了一幅标语:“明珠兴,葫芦兴”。
薛勇与地方群众鱼水情深,明珠纸业与地方经济唇齿相依。
这条标语是明珠纸业与地方关系的最佳写照,是地方人民群众对薛勇和明珠纸业的最佳褒奖。
西部大开发,国家要实施“天保”(天然林保护)和“环保”(环境保护)两大工程,要退耕还林、禁止采伐、保护环境。这样,木浆造纸受到很大制约;同时对以伐木为生、靠山吃山的农民来讲,在经济收入上也是一个很大制约。
薛勇的贡献就在于把国家的政策与农民收入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竹子的绿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低,山上山下、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甚至土地“边角料”都可以种植;竹子还是一种经济作物,生长期短,两到三年就可间伐。薛勇将竹子作为造纸原料,符合当地的实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兼顾了国家的政策, 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成本,真可谓一举多得。
不仅仅是在乐山,在绵阳的三台县,广大农民也是积极种植竹子。
还有福建的平山。从福建回来的孙萍告诉笔者,那里属于武夷山地,“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交通也十分不便。这里盛产的芒杆也是非常好的造纸原料。以前,农民把芒杆都是当柴火烧了,没想到现在在薛勇这里芒杆可以卖钱。
仅仅在四川,明珠纸业的林竹基地建设,保守估计也有二三十万亩。按每亩竹子年收入300元计算,仅此一项就可为当地农户增收近亿元。
近年来,明珠纸业连续被评为“沙湾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乐山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2002年,明珠纸业被评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对此殊荣,薛勇仍然一脸平和。他说:“今后我们还要争取‘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明珠纸业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支持,还体现在吸纳大批农民进厂做工、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上。
四川人口众多,每年都有大批农民外出打工。但仍然有大批农民闲置在家无事可做。明珠纸业的创业、发展、壮大,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丢下了锄头、走进了工厂、开动了机器。他们由靠天吃饭的农民,升华成了挣工资的“蓝领”和“白领”,家庭收入大幅度增加,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不仅职工的工资和收入在飞跃式增加,而且薛勇还为职工投保——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乃至失业保险, 使职工们有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感”。这在川内民营造纸企业中又是头一份。
明珠纸业现有职工总数1000多人。其中乐山320人、福建500多人、绵阳300人,乐山和福建的二期工程完工后还要新增500多人。这些原本的农民,平均月薪按800元计算,每人每年就是近1万元,而这1000多人每年就是1000多万元。
“福建公司的400多人原来全部是下岗工人,每人每月的生活保障金是300元。而我们现在最低是1000元左右,比以前翻了一番多。”孙萍告诉我,她的自豪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薛勇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他对社会的贡献还在于对破产的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成功收购、对农村城镇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福建明珠纸业有限公司和绵阳三台纸板厂原来也都是国有企业。破产后,不仅没向国家交一分钱,而且还成了国家的沉重包袱;不仅不能为驻地的街景市容增光添彩,厂区的破烂不堪反而让城镇变丑。薛勇将它们收购后,为它们“洗脸”、“美容”、“输血”,使他们很快“旧貌换新颜”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用竹子造纸,走“竹纸一体化”道路,在目前的世界范围内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继电讯之后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大经济支柱。但是,目前别说在国内,即使是在全世界,这样的企业也很少。这样做是需要胆识、需要勇气的。而薛勇就有这样的胆识和勇气!
临别,公司办公室主任李芳智告诉笔者,薛勇最近提出3句话:
一是要从世纪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明珠纸业变成“环保明珠”;
二是进一步支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民的竹子资源真正转为竹子经济;
三是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吸纳人才、储备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真正把人力资源转为人才资本,使明珠纸业变成“人才明珠”。
应该说,薛勇又为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 。
薛勇就像一个登山者,永不停歇,不断地挑战自己、征服自己、超越自己。薛勇的事业正在发展壮大之中,我们祝愿中国造纸业的这颗“明珠”更加璀璨,我们祝愿中国企业界有更多的“明珠”在熠熠生辉!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