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全球视野>> 正文

人才向国际化靠拢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3-20 15:47:43 阅读:
核心提示:  去上海采访,闲时接触几位国际化职业经理人。他们大多在酒店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为把国际化标准真正带到中国的旅游市场并生根开花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去上海采访,闲时接触几位国际化职业经理人。他们大多在酒店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为把国际化标准真正带到中国的旅游市场并生根开花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说起业绩,他们又显得很平静也很谦虚,少有浮躁的夸耀。席间也观察到他们处理了几件紧急事情,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麻痹大意,严谨之中透着许多平和。他们的职业素质令人敬佩,因为他们都是外籍人,所以事后几位媒体朋友自然地聊到了上海目前的人才国际化问题。大家都承认,上海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以各种有力政策引进了一批人才,但由于国籍不同,流动性也很大。各大跨国公司自己培养人才的同时并不仅仅局限于在上海本地使用,战场开到哪里战士就得冲到哪里。这些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使其很少有背离本企业而跳到中国本土企业任职的现象,所以上海人开始认真思考如何让本土人才国际化。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上海人才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城市国际化的整体水平,关系到上海能否实现科教兴市战略,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未来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这自然就涉及到了上海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和评价的基本理念和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统一思想、统一标准。

  据观察了解,上海目前比较认同的一个理念是:能力=素质×教育。这是摒弃了以往学术界、企业界长期保持的低调观念之后的大胆思想,也是借鉴日本战后能迅速腾飞、在一片废墟上建成亚洲第一经济强国经验的思考。用上海经济学界一位专家自己的话说,就是“紧迫性思考结果”。因为上海过去一直有论调认为“落后起点低是现实,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不易过高”。这也使得上海长期以来给外界这样的印象——“只有高级打工者而少有企业精英”。

  如今的上海不但思考而且有了许多行动。感受较深的莫过于那些十多年来闯上海且贡献于上海的温州、宁波、台湾、香港的民营企业家们。他们在公开场合一致表态说,上海政府对他们“国际化能力培养”是最最重要的,是上海让他们尽快地懂得了“掌握主动领跑世界发展的能力,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不做国际化人才就无法在国际活动空间内具有很强的深层交流、交往、对话、沟通和抗衡能力。所以我们在这个大潮流中不敢停步,只有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可以说,这些在服装、食品、IT等行业已经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民营企业家们对上海国际化人才培养和评价的理念是从内心认同的。他们也愿意用自己的终生奋斗、终生学习为上海人才国际化贡献力量。因为他们懂得,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文化的日新月异,国际化人才“兼容并包”的精神必须永存。这不仅仅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吸收、消化。“学历社会”最终要向“学力社会”转变,社会发展需要的精英人才肯定是能力型人才。这是国际化人才素质的支撑点。上海认识得早、行动得快,自然受益得要多。

  当然,专家们也在不断地提醒人们,做国际化人才是有着不可或缺的指标的。如主动的应变和挑战能力;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创新、务实能力;前瞻的引领能力。只有这些基本素质充分反映出来了,你才能称得上是有了“国际化人才”的资格。

  上海自有上海的历史,更有上海独自的素质标准和评价体系。如果上海“构筑新世纪人才国际化高地”的理念能够实现的话,那么大上海才会真正成为环球企业家的乐园,而不仅仅是人们记忆中的“冒险家的乐园”。

更多专题
解读龙矿崛起之谜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煤海劲旅勇创新 丹心所系创辉煌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