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姜晓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软件产业不成熟的产业形态已经凸现,他认为目前整个产业面临崩盘重组,然后再重新崛起,理性地对待市场,市场再理性地对待IT业,才能真正推进软件产业的发展。
作为领先的电子协同软件开发和综合信息化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慧点科技一直致力于将当今前沿的企业管理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提高政府、企业的运营效率,帮助政府和企业走向国际化、现代化。2000年以来,慧点科技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框架以及协同基础设施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实践,率先为电子政务以及企业信息集成应用开发提出了新一代可行性解决方案。在长期的实践中,慧点在政府、进出口贸易、石油石化行业、制造行业、教育、流通及跨国企业领域形成了规模化的、高稳定度的客户群。成立4年来,公司规模从最初的50万元注册资本、14名员工发展成为如今拥有固定资产5500余万元、注册资本3774.2万元、员工150余人的专业软件企业,成为2002年清华科技园“成长最快企业”。
尽管如此,姜晓丹坦言,公司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面临风险,他认为,管理、财务、资本是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风险,高科技如果不和资本结合就很难发展,因为现金流之于企业就像血液之于人。
姜晓丹告诉记者,他和一些同行都已经意识到了IT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的问题非常严重,目前行业并不成熟,包括市场定位方式及接受程度。他举例说,“这跟我们小时候的服装行业一样,人们可以在商店买布、书店买纸样,然后自己回家做衣服。”整个行业都没有提升需求,加之社会炒作的认同,所以一直成为人们意识中的暴利行业,其实现在IT业的利润已经很低,有的硬件产品的利润还不如农贸市场上大白菜的利润。可是现在许多招投标过程中,竞争对手之间只一味地拼价格、比“跳水”,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竞争方式,没有考虑到成本及合理利润率,最终受害的还是用户。这种不成熟的产业形态及高薪资体系,在今年的“非典”期间明显凸现出了整个产业抗风险能力极差。
谈到软件产业的未来,姜晓丹把握十足,“从长远讲,软件产业是有需求的,这个产业会有更大的发展,未来有电的地方就会有计算机,有电的地方就会有软件。”他认为,软件产业应该分成3种类型,第一类是纯产品的产业类型,其核心能力是品牌和渠道;第二类是服务型,其核心能力是品牌、人员结构及服务技能;第三类是中间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核心能力是基础产品加定制开发,还包括产品的二次开发,实现全景式服务。但他提出软件企业应该走“专”的路,尤其在中国。对于慧点科技的发展思路,姜晓丹仍坚持其高端市场的定位,业界有一种说法,中国大部分软件有功能没性能,因为做软件的“性能”难度大,也因为一些中小企业更多关注的是软件的功能,而姜晓丹认为,慧点的优势在于性能,所以慧点一直以来都是定位在高端市场。
他表示,慧点的目标就是成为清华软件产业的龙头,形成完整的销售、产业开发、创新研发平台及一整套的项目开发、沟通体系。从目前看,他们已经在软件产业规模化方面走在了产业前列,其产业化也迈出了成功的步伐。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