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企业要学会“找标”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3-14 17:35:11 阅读:

  企业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项目,需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公开的招标活动进行投标。然而,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如果还是按以前的老路子,两眼仅仅盯住有限的本地区某一市场或者将本企业拓展市场的范围圈定在国内市场,不能说这样的定位不行,只是很容易失去庞大的全球招投标市场。

  据报载,现在,联合国的采购信息每年有20万条,采购金额平均每条20万美元,每年采购金额超过400亿美元,加上中、大型国际招投标项目4000亿美元,总共涉及金额4400亿美元,而我国目前对这个信息源只完成5‰—1%,利用率很低。另外,在联合国注册供应商信息数据库里中国企业非常少,在全世界8010家注册企业里,中国只有47家,其中真正有效的只有17家,在联合国采购司供应商数据库注册的5561家企业中,中国只有79家。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数据库2000多家注册供应商中,中国企业仅有8家。

  平日里,我们总是听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发牢骚,埋怨自己生不逢时,无法为自己的产品找到更多的销路。客观的困难肯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为什么同样是生产一种产品,有的企业就能“春风得意”、风风火火闯世界,而有的企业却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呵护”、拒绝外地同类企业的产品涌入呢?我想这和一些企业虽然巴不得多一点参与招投标的机会却又不会主动出击“找标”有关。就像前面提到的这则消息,尽管不少企业的老总整天嚷着要和国际接轨,至于说怎么个接法,显然连他们自己心里也没底。说与做的脱节,只能使企业在“清议”中落后于同行。

  欲参加招标,必须练就过硬的“找标”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找米下锅”的目的。

  对于企业来说,学会“找标”就是设法给自己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平心而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内的企业已经被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给逼着学习“找标”。不主动走出去寻找招投标的项目,员工就将没有饭吃,企业也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事实上,“找标”就是找市场,找壮大自己的机会。只有找到“买主”,才能拿到订单,作为企业才不至于“下岗”。由此可见,学会“找标”无异于企业的“二次就业”,所不同的是,类似于这样的“就业”机会不得不经常去寻找。

  学会“找标”,离不开充分利用各种正规渠道发布的招标信息。尤其是在互联网四通八达的信息社会里,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的共享信息资源,就等于给自己装上了“千里眼”,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换言之,就是着眼于整个国际行情。近年来社会上有句话常被人们引用:“钞票满天飞,就看你会追不会追。”同样道理,招投标的机会遍地都有,关键看你会找(标)不会找(标)。

  学会“找标”,需要企业有相应的“找标”资本。所谓“找标”资本,其实就是企业内功如何的问题。招标不过就是需求某项产品或服务的单位抛出的一个“绣球”,接住这个“绣球”,企业没有让用户满意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没有吸引买方的独到之处,让顾客觉得下次有需求的项目还要找你,就不能说该企业拥有了雄厚的“找标”资本。这是因为,很多时候“找标”是一项互动的活动,从卖方找上门“毛遂自荐”,到买方有“标”(项目)主动找到你,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敢说自己具备了相应的“找标”资本,即有了底气。

  国际市场这块大蛋糕人人都垂涎三尺,但究竟怎样才能有幸争取到这个烫手的山芋,毕竟还需要企业的决策者走出“纸上谈兵”的层面,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那么,不妨从练习“找标”开始,免得继续错失联合国里众多招标信息那样的良机。

更多专题
解读龙矿崛起之谜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煤海劲旅勇创新 丹心所系创辉煌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