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大约不会有人怀疑“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一理念。然而,在我们慨叹人才流失而怅然无奈时,很多企业却没有意识到,热衷于“储备”而忽略人才的价值转化,是比“跳槽”更为严重的流失。
许多年来,我们一直把拥有多少博士、硕士作为衡量人才资源的主要标准,却很少有人对拥有人才之后能产生什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留住人才就能创造价值吗?而实际上这种对人力资源简单、模糊的界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我们疾呼“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知识分子在消耗经费,而并没有完全创造价值,其创造性和潜力只能被有限的释放,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无谓的耗费。这就好像我们拥有一个很大的粮仓,但却在饿肚子,我们缺少的是把粮食转化为食品的能力。正如中国的学生在各类国际基础科学大赛中独占鳌头,但中国的信息产业却比美国差很远。杨振宁先生对此评论:“过去我们在拥有知识、用知识来参加一些竞技比赛的时候,忽略了知识被应用以便创造价值和推动经济的发展。”而这种同样的忽略,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今天我们步入了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核心的变化是速度在变化。我们看到,人的生命被极大地压缩,获取的知识被使用的时间越来越短,知识所创造的产品价值越来越短,每一个员工就业中最宝贵的年华也越来越短。而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似乎也爱才如命,用重金挽留人才,但致命的是,很少有人去冷静地思考:现有人才的作用是否都发挥出来了?我们能否适应“速度”的变化?此时我们欠缺的大概不仅仅是观念。
我们意识到企业在人力资源价值化管理方面的差距后,接下来我们更需要的是如何把员工能力和价值放大的机制,把“存储”转化为“运用”。这时候,不需要企业表达如何求贤若渴,只需反思现有的人才是他们真的不行,还是囿于某种限制;企业不需四处招揽人才,只需要埋下头来构建一个选人用人的良好机制,这远比空呼“人才是金”的口号重要的多;企业也不必成为伯乐,重要的是不要成为武大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运用,不需要搞花架子,它需要一种气度:鼓励员工冒险、有自己的想法,让员工充分享有自由、尊严和骄傲。
很多时候,我们理解或接纳一种观念并不很难,但付诸实践便多少显得有些沉重。然而竞争终究不是一场游戏,不管是否情愿,遏止这种“流失”企业别无选择,因为生存没有选择。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