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企业资本运营的误区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3-14 17:34:35 阅读:

  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经营,它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各种途径进行管理,可以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对资产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与产品经营并行互补,实现企业资产增值、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目前,企业的资本运营存在几个误区:

  重有形轻知识。企业=物质资本+知识资本。企业知识资本增值在企业内部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外部体现为公众(或投资商)对企业的未来认同感增强。知识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人力资本运营,可以有效增强对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则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丧失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将不可持续发展。

  不务正业。对任何一个工商企业来说,主营业务只能是生产商品(或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与此对应,它们的主要经营方式也只能是采购、生产、销售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条件,调整资本投向、资产结构、经营对象等,因此,运用收购合并、股权置换、资产重组、项目融资等机制是必要的。但是,以企业购并、资产重组为特征的资本运营,只是在相关条件成熟时发生的个例现象,不可能成为日常性的业务。并购、融资、股权重组、资产重组等项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脱离主业经营单独运作,并获得一定的资本收益,但在本质上,产权经营或炒作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

  规模等于经济。规模经济的形成以资产增加(即投入增加)为前提。增加资产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资金投入的增加,二是企业间的购并、资产重组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购并、资产重组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机制。但是,资产规模的扩大并不会自然地形成规模经济,企业购并、资产重组也并非都有利于构造规模经济格局。扩大规模后的财务成本、投资成本、市场变化这些因素对规模经济能否形成,起极为重要的制约作用。相反,企业处于动态环境中经营,应不断调整资本结构、优化资产结构,剥离一些不善于经营管理的资产,避免资源浪费或者低效运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低成本扩张。对购并企业来说,真实的成本并不以在资产交易环节中付出的代价为限,还包括在购并目标企业后进行的技术开发、项目投资、设备更新、经营管理、产品调整、市场开拓、人员培训及处理各种复杂事务方面所付出的代价。忽视了购并后的各种代价和费用,购并企业非但未能救活目标企业,而且使自己陷入了经营困境,甚至成为其它企业购并的目标。事实上,关键的问题在于购并企业是否拥有技术、管理、产品、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拥有这些优势,即便按等价交换规则收购目标企业的资产,购并后的营运也能获得成功;缺乏这些优势,即便无偿获得了目标企业的资产,购并后的营运也可能失败。应提倡和鼓励的是,购并企业利用技术、管理、产品、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来展开购并、重组,以促使目标企业营运方式的市场化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多元化经营。企业投资并经营多个产业部门的业务的条件下,不免造成诸多经营项目资金严重短缺,各项目规模过小,不利于规模经济的有效形成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经济效益反而降低,而且,企业经营向不熟悉的领域展开,很容易造成投资失败。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越多。如果企业在集中经营某项业务的同时,将资金投入相关技术的产业和企业,可以获取科技发展及其它方面的信息,可望寻求新的商业机会,这种资本经营方式为“多元化投资”,比之“多元化经营”,更积极稳妥。

更多专题
解读龙矿崛起之谜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煤海劲旅勇创新 丹心所系创辉煌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