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各高校经济学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云集南开大学伯苓楼,召开了“首届创业学暨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参会者见仁见智,就创业行为、企业家精神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张玉利(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培育企业家精神是企业长期战略的一部分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是两个不同的企业群体,但他们中都有优秀的企业,比较这些优秀企业,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着许多共性特征,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具有明显的企业家精神。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的成功依赖于灵活性、创新和速度,大企业极力使经营战略更多具有企业家精神特征,新兴的企业也已认识到从长期战略的视角持续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强化企业家精神成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必须具备3个条件:产品或过程创新、公司关键决策者具有承担风险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产品-市场引进或者产品技术和过程技术采用上表现出进取性。它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衡量:战略定位,企业家型企业的战略会倾向于需要承担巨大风险的创新和成长;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指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资源或新能力的意愿,它是引导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或保持领先竞争地位的指针和催化剂,企业家型企业必须保持广泛的、高频率的产品创新并倾向于技术领先;再造,企业持续进行变革,不断再造企业各种流程,使企业恢复生机,重新强健、重新起步,以适应不同时期竞争的需要;市场竞争,通常率先发起一场战役,而竞争者被迫应战;风险承担,高层管理者在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时愿意承担投资决策和战略行动所带来的风险。
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更注重创新,敢于冒险,善于识别机会、把握机会,具有很强的成长欲望并呈现“S”型,即非线性成长轨迹,从长期来看,它们更具有持久成长能力。
刘迎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
企业家精神不可能产生于指令性经济体系,它是民营经济大发展的产物。而企业家精神说到底也就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创新问题。
创新的基本任务是总结过去、改进提升现在、创造未来。因此,创新不一定是“高的和具有“重大科技突破意义的、“里程碑式的,它的重点在于改进、改善和发展。
当今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家重视的是策略而不是战略,思考最多的是技术创新而不是制度创新,这有些本末倒置的嫌疑。当前条件下,要使我国民营经济获得更大发展,关键是解决好创新战略的选择问题,而首先要解决好的是不同层次创新的先后顺序问题。
技术创新的目标是解决企业现期收益问题,关键是根据企业所具备的条件和优势,在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
而制度创新的要害是解决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制度创新涉及企业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和企业运营规则。实质是解决激励与约束问题,如股份合作制就是温州企业家的一个创新。
这里我们强调企业制度创新,并不是不重视企业外部制度环境的创新,包括经济制度、法制制度、行政制度、政策制度等等,而是说,我国的民营企业必须在这些外部制度条件给定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如何通过企业制度的创新实现自身的更大发展。
我们要寻求一种制度架构。这种架构能够允许经济行为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各有其权、各行其道、各负其责、各干其事、各得其利。制度、规章、协约以及行会、协会、工会等等,都是企业制度创新不可缺少的基本要件。
李新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高科技产业的企业家精神远未得到充分激发
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本质在于企业家精神,它表现为“创新小生态和集体学习的微观机制,但在我国的许多高新技术园区并没有真正形成这一创新集群机制。
高科技集群的研究表明,集群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以及集体行动对于集群的成长具有关键作用,这其中的发展逻辑不仅仅在于创新,更重要的是集群所形成的一种创业环境或小生态。一方面小生态提供了一个降低单个创业的交易成本和风险的制度文化,使得创业中的学习、资源(如信息、人才、风险资金)的获取变得成本低廉;另一方面,集群企业之间的集体行动和外部效应使得中小企业能够享受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利益,而又不必牺牲小企业的灵活性优势。
这一高科技集群的企业家精神比技术更能影响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但这一因子在我国还远没有被充分激活。
即便从中关村、深圳、上海等地较为“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发展来看,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企业积聚于高科技园区的动因与西方如硅谷的发展有较大的区别。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相互的学习或创新网络并没有形成。结果是,企业集群的主要动因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利用政策优惠或支持,如税收减免、政府办事效率、获得认证等。企业与当地的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也是松散的。往往企业获取技术创新或人才不是在本地,而是寻求在技术中心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的支持。而高技术创新或科研密集地区往往又缺乏市场或产业化的条件,初始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是影响高科技创业的决定性因素。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科技资源禀赋与产业化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即“制度重于技术”,这样才能促进高科技产业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深刻反映出各个地区企业家精神激发和创业环境的差异,而资源禀赋(包括技术开发存量与人力资源,尤其是企业家和研究开发人员)、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制度政策因素是影响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依靠政策优惠并不能实现企业家精神的充分激发,必须依靠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来促进以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资源优势持续积累为代表的创新生成环境的改善,把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企业家创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