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青岛发电厂一代代员工,曾用勤劳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计划经济影响下的传统管理模式所形成的“路径依赖”的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发挥。为此,青岛发电厂在认真总结以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实施文化管理战略,对企业文化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诊断、提炼、整合,形成了以“创新”为灵魂的“路径开新”文化战略,锻造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新模式。今年8月,青岛发电厂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构建“路径开新”文化战略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青岛发电厂的“路径开新”文化战略,是在原有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它既秉承了企业的好传统、好作风,同时也提出了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思路和创新思维,其核心内容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将这一文化战略定位于“路径开新”,主要考虑了以下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一是历史文化更新改造的需要。青岛发电厂具有68年的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积累十分丰富,同时,因为历史原因,企业也不可避免地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历史积淀并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使全体员工在长期一贯的经营文化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这种“路径依赖”所造成的惯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行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羁绊和桎梏。“不履旧路,碾出新辙”,就必须打破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旧有行为“路径”,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有机地、辩证地继承下来,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全面实现创新转换,才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适应国际化竞争和青岛市经济建设新要求的需要。经济全球一体化对我国经济模式的巨大冲击和影响、WTO的加入,使我国企业面临着新的“博弈”规则,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改变对这种管理模式起支配作用的文化观念。
三是改变惰性心理、整合全厂文化的需要。长期在一种文化熏陶下生存的员工,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惰性心理,在一种习以为常的旧有“路径”上走惯了,形成的“路径依赖”的文化惯性也日益强烈。要想从这种路径中退出,必将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走得越远、持续的时间越长,退出的难度就越大,付出的成本就越高。
努力锻造以“创新”为灵魂的文化战略体系
1993年,青岛发电厂成立了企业文化协会,开始探索企业文化建设。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他们逐步认识到,以往的文化建设,都没有形成一种系统性、规范性的体系,也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突破。企业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因循守旧、缺乏开拓精神的现象。毫无疑问,这与“路径依赖”的思维定势是分不开的。从根源上讲,对于青岛发电厂而言,“创新”才是企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只有激活员工的创新思维,才能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世界观是指导人们认知、改造世界的理论体系,对企业文化建设而言,理念识别系统则是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先导,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世界观”。而作为现代企业,要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就应勇立潮头,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锻造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
90年代初期,青岛发电厂在认真总结了企业多年生产经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全厂员工的智慧,根据企业的发展历程将企业精神熔铸为“团结向上,开拓进取,求严务实,争创一流”。这一“精神”曾凝聚、激励和鼓舞全厂员工在企业“双达标”和扩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他们的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仅靠这一“精神”,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于是,他们全面审视、总结和追溯以往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对企业文化理念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形成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文化战略体系。
青岛发电厂的“路径开新”文化战略体系包括三大系统十五项内容,主要由三个方面所组成,即战略路径系统、思维路径系统、行动路径系统。这三大系统又分别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如战略路径系统包括企业目标、企业使命、企业战略、企业哲学、经营宗旨;思维路径系统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人才坐标、座右铭;行动路径系统包括管理境界、策略方针、规范模式、环境风格和宣传警言以及广告用语。
青岛发电厂是一个具有68年历史的老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传统的文化积淀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束缚了企业的手脚。在企业文化理念的整合过程中,他们把“路径依赖”的概念,反其道而用之,提出了“路径开新”的全新观念,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突出“创新”这一主题,形成了以“创新”为灵魂的企业文化战略体系。
员工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和源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员工创新的基本保证。只有不断地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才能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
在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企业典型人物身上凝结着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他们对员工有着很强的示范、导向和激励作用。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坚持以共同价值观为尺度,实事求是地注意发现、培养和选树典型,大力宣传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努力提高广大员工的认同感,充分调动蕴藏在员工中的巨大潜能。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青岛发电厂十分重视文化载体的建设和各种文化舞台的搭建,相继开办了《青岛发电厂》报、《信息简报》,先后建立了企业网站和政工网站,安装了电子屏幕,修建了文化橱窗,建立并完善了企业党校、职工俱乐部、阅览室、图书室等文化教育设施。
全面推动“路径开新”文化战略的创新实践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灵魂。青岛发电厂在达到全省和全国电力同行业一流标准的基础上,把“优秀员工、优秀产品、优秀技术、优秀管理、优秀环境,永远与国际一流同步”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以创新为动力,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实施战略创新,追求企业与社会双赢。青岛发电厂扩建后,老机组陈旧落后、污染严重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国家关停小机组和青岛市建设国际化生态城市步伐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环保、人员安置和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困境,他们根据青岛市发展战略的要求和企业实际,适时提出了“热电联产,二元推进”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环保与效益并举”的企业经营战略。
(二)实施管理创新,与国际一流企业接轨。为加速与国际管理接轨的步伐,他们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利用半年的时间开展并一次性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认证,结合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
(三)实施机制创新,培育优秀的员工队伍。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而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关键在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为更好地调动全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他们在往年实行经济责任制承包考核的基础上,将年度承包经济责任制改为月度承包经济责任制和月度责任制完成累计制,使月度承包经济责任制与月度奖挂钩兑现,累计成绩与半年、年度奖挂钩兑现,这样不仅促进了各职能部门对经济责任制的监督、检查与考核力度,增强了各车间、各部门的责任感与压力感,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车间、各部门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更好地掌握工作的主动性,使各项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全年各项任务的完成。
(四)实施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们认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只有及时掌握前沿科技并不断加以创新运用,才能在现有条件下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突出“紧抓四条线,做好一结合”,推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
(五)实施政工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为将以生产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青岛发电厂结合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构建起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工部门组织协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格局。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