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为中国软件人才数量上的巨大缺口而焦虑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严峻的事实:在人才结构上,我国软件人才同样存在不小的缺口。有关专家早就指出,目前中国的软件人才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缺口:在数量上,目前从业人员只有25万人,尚有70万的缺口;在人才的结构比例上,综合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软件人才严重不足。
显然,目前国内IT学历教育、软件学院和作坊式的认证教育,已经很难适应软件行业发展的要求了。
应用能力培养是当务之急
课程陈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现实表明,国内培养的IT人才与企业需求还有差距,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进一步加剧了软件人才的短缺。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软件人才的培养方法不能背离软件学科的特点。而总体上说,软件学科的特点有实践性与理论性、经验性与客观性、实用性与抽象性。
而所有的指向是,对软件人才来说,要适应软件科学的发展,必须具备应用、学习和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应用能力,这恰恰是国内IT学院教育的不足之处。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相当突出、学校课程和当前主流技术脱节严重、职业导向不强、缺乏实践环境等,大大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水平。
IT教育的现状是,学生进来门槛高,课程体系基础扎实,课程多、作业重、考试单一,或偏重创收项目,或脱离实际;教材更新过慢、知识更新不够,教学知识灌输多,解惑及独立思考少;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及方法培养不够。所以,要发展中国软件产业,这种现状必须要进行改变。
主渠道在于IT职业培训
近年来,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在激烈的全球软件市场中却创造了软件业的神话。目前印度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大国,其软件出口规模、质量和成本三项指标综合指数居世界首位。竞争的优势使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甲骨文公司等都在印度建立了研发基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印度在高等教育之外,产业化的职业教育培育了大批的具有很强应用能力的软件人才。而且,印度IT职业教育也很有特点:学员只需完成基础教育,不用再进行高等教育,直接进行职业教育就可以实现人才培养,大大降低了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缩短了培养周期,最终形成了成熟的产业规模。
据了解,被称为“软件界的麦当劳”的印度NIIT公司因为其在全球的连锁培训中心而得名,每年可为全球带来50万名“IT新血”。单从教育模式上来说,NIIT带来的教学方式带有明显的印度特色,偏重于软件人才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
软件人才匮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如何铸造大批合格的软件人才呢?就目前而言,中国IT教育的首要问题,恐怕还是通过和国际接轨、规模化的职业IT教育和IT学历教育、认证教育相结合,从而不仅在规模上解决软件人才的缺口问题,更从综合素质,特别是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解决结构上另外一个深层的缺口。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